我国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荒漠植被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以我国最新出版的《中国植被图集》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INFO(NT版)和数字化仪,提取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现存荒漠植被地理分布信息,制作地理分布专题图,并以此为基础,对其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其斑块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对其植被结构的调查结果,对其现状进行评价;在生态信息系统(GREEN)软件支持下,预测其潜在分布,并将现存和潜在分布图叠加比较,揭示其潜在荒漠植被的分布特征和适宜发展的地理空间。结果表明:我国现存的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荒漠植被的总面积约11.4万km2,其中,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大,其次是内蒙古,青海省和甘肃省分布的面积较小;不同梭梭荒漠群落类型的面积不尽相同;我国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现存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77.3°~107.6°E,36.1°~47.4°N;垂直分布在87-3 174 m;由180个斑块组成,主要特征是:小斑块多,大斑块少,多数斑块之间距离间隔较远;虽然分布的面积大,但群落的盖度较小。以梭梭柴为优势和以白梭梭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与现存分布的行政区域和地貌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在地理分布边界和面积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的预测结果,可为梭梭荒漠植被的恢复和重建以及引种区划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梭梭荒漠植被在维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今后在西部大开发中应重点加强梭梭荒漠植被的恢复和重建。
|
|
|
|
1 |
张远东,潘晓玲,顾峰雪,单延龙;阜康荒漠植被灌木与半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
2 |
孙淑先;;甘肃省河西地区荒漠植被[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3 |
黄培祐;荒漠植被自然建群现象与绿洲界外区的生态复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
4 |
王梅,潘存德,楚光明,王兵,李冬梅,吴飞;人工绿洲外围荒漠植被及其群落外貌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
5 |
张德魁;王继和;马全林;刘虎俊;;古浪县北部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7年04期 |
6 |
常兆丰,赵明,仲生年,韩福贵;民勤沙区植被退化与年际降水量关系的定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7期 |
7 |
庄丽,陈亚宁,李卫红,袁素芬;干旱区荒漠植被丙二醛及保护酶活性对地下水位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
8 |
王菊英;;对生活地区植被的调查报告[J];中学生物学;2008年12期 |
9 |
汪飞;玉米提·哈力克;翟富春;陈燕;;应急输水干扰下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的变化[J];新疆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10 |
李渤生;张经炜;王金亭;陈伟烈;;西藏高山冰缘植被的初步研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1年02期 |
11 |
希特沃,张立运,邹韫,胡德夫,程红;Messor属蚂蚁在夏季对准噶尔南缘植被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1992年02期 |
12 |
庄丽,陈亚宁,李卫红,赵红艳;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保护酶活性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7期 |
13 |
都伟新;张超;;塔里木河中下游胡杨叶绿素特征[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3期 |
14 |
吕光辉;杜昕;杨建军;马媛;孟吉翔;;阜康绿洲-荒漠交错带荒漠植被群落稳定性[J];干旱区地理;2007年05期 |
15 |
张凯;司建华;王润元;王小平;韩海涛;郭铌;;气候变化对阿拉善荒漠植被的影响研究[J];中国沙漠;2008年05期 |
16 |
齐联;西部,荒漠植被的印象[J];森林与人类;2004年09期 |
17 |
楚光明,潘存德,晋瑜,王梅,何江成,蒙敏;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18 |
金自学;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J];干旱区研究;1996年01期 |
19 |
金自学;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的生态学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01期 |
20 |
胡式之;;植物群落(Ⅳ) 顽强的荒漠植被[J];生命世界;198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