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类天气过程中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组成和来源的单颗粒分析
【摘要】:2005年夏季,在北京市区、南部和北部郊区采集了23个样品。运用电子扫描电镜-X 射线能谱分析技术获得了其来源信息,以期为合理控制颗粒物排放源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中共分析了3521个颗粒,发现其中60%是有机/碳质颗粒和不规则硅铝酸盐,其次是硫-钙、燃煤飞灰和含硫颗粒,比较少的是絮状颗粒、高钙、高铁以及其他颗粒。三次天气过程中颗粒物的组成和来源特征各异:北方冷空气影响时,污染物的垂直混合很强烈,颗粒物质量浓度最低;小于1μm 和大于5μm 粒子比例相对多,而1-2.5 μm 相对少;种类组成上有机/碳质颗粒、不规则硅铝酸盐等一次排放来源的种类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西太平洋副高控制时,湿度较大,1-2.5μm 的粒子数大幅度增加,含硫颗粒和硫-钙颗粒大幅增加,说明除了上述一次来源,还有大量的次生粒子生成。此时,PM_(10)质量南部郊区低于市区。地方性天气过程之中,PM_(10)质量浓度最高;0.1μm 和1-2.5μm 粒子比例都较高,其他类型的颗粒如燃煤飞灰、硫.钙颗粒等有所增加,反映了来源的纷繁复杂。市、郊站点之间差异也很大,市区人类活动产生的粒子种类和来源最多,对于下风向的郊区影响很明显, 所以减少市区来源将对降低北京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
|
|
|
1 |
马一琳,张远航;北京市大气光化学氧化剂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
2 |
董树屏,刘涛,孙大勇,祁辉,段凤魁,吴清柱,刘咸德,F.Adams;用扫描电镜技术识别广州市大气颗粒物主要种类[J];岩矿测试;2001年03期 |
3 |
肖锐,刘咸德,梁汉东,董树屏,F.Adams;北京市春夏季大气气溶胶的单颗粒分析表征[J];岩矿测试;2004年02期 |
|
|
|
|
|
1 |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水稻根系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
2 |
胡克;陈兵;Hiroyuki Kitagawa;介冬梅;赵奎涛;;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元素特征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
3 |
王荟,王格慧,黄鹂鸣,高士祥,王连生;南京市大气中PM_(10)、PM_(2.5)日污染特征[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
4 |
夏丽华;王芳;王德辉;;基于MODIS数据的城市光化学污染预警系统及预警等级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
5 |
朱江;汪萍;;集合卡尔曼平滑和集合卡尔曼滤波在污染源反演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
6 |
董树屏;李金香;李琭;;应用扫描电镜-能谱系统对大气颗粒物中单颗粒的观测和识别[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S1期 |
7 |
李跃森;吴志丹;王义祥;应朝阳;翁伯琦;;南方山地牧草发展现状、施氮效应与N_2O排放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8 |
帅琴,杨薇,胡圣虹,卢爱明,郑楚光;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痕量稀土元素[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9 |
吕森林,邵龙义,时宗波,李红,肖正辉;环境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10 |
崔祖强;郑志宏;;从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气溶胶光学信息[J];广东气象;2006年02期 |
|
|
|
|
|
1 |
陈淑芬,陈旦华,唐孝炎;IDS光度法测定大气中O_3的研究[J];环境化学;1992年02期 |
2 |
叶汝求,李永泉,王家贞;扫描电镜-聚类分析研究广州地区气溶胶颗粒特征[J];环境化学;1992年06期 |
3 |
刘咸德,李玉武,董树屏,Van EspenP,Adams F,Maenhaut W;生物质燃烧颗粒物的定量分析和化学形态[J];环境化学;2002年03期 |
4 |
张晶,陈宗良,王玮;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5 |
董树屏,刘涛,孙大勇,祁辉,段凤魁,吴清柱,刘咸德,F.Adams;用扫描电镜技术识别广州市大气颗粒物主要种类[J];岩矿测试;2001年03期 |
6 |
张仁健,王明星,胡非,徐永福;采暖期前和采暖期北京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