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电离层闪烁效应能导致地空无线电系统的信号幅度、相位的随机起伏,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严重时可能造成地空信息链路中断。我国低纬度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及南海地区,是电离层闪烁衰落出现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
|
|
|
1 |
甄卫民,刘瑞源;电离层闪烁谱特征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1992年02期 |
2 |
胡连欢;宁百齐;李国主;;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观测与GISM模式预测的比较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
3 |
刘钝;冯健;邓忠新;甄卫民;;电离层闪烁对GPS系统定位性能的影响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
4 |
陈仲生,马冠一;宇宙噪声的电离层闪烁与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结构参数[J];空间科学学报;1995年03期 |
5 |
周彩霞;吴振森;甄卫民;冯健;;昆明站电离层闪烁形态与海口站的对比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
6 |
陈凤华;袁洪;;基于GPS信号的电离层S_4指数计算方法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
7 |
王斯宇;王劲松;余涛;单海滨;张效信;;中国广州地区电离层闪烁观测结果的初步统计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8 |
雷沅汉;鲍继芳;张朝喜;皮晓青;叶冬英;周春荣;;同步卫星信标观测的初步结果[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4年04期 |
9 |
张荣楷;单海滨;曹静;杨伍琳;;FY-2气象卫星信号的开发利用[J];无线电工程;2010年10期 |
10 |
雷源汉;马淑英;叶冬英;梁百先;曾庆衿;梁丽屏;;武昌和广州夜间电离层闪烁的观测[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9年03期 |
11 |
王赤;冯学尚;万卫星;腾云田;窦贤康;史建魁;袁庆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6期 |
12 |
王国军;史建魁;王霄;尚社平;武顺智;;太阳高年期间海南电离层扩展F出现的起始时间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3期 |
13 |
孟泱;王泽民;鄂栋臣;蔡红涛;;利用GPS对磁暴期间极区TEC变化与极区碎片(Polar Patches)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
14 |
陈仲生,赵发新,马骏;宇宙噪声的电离层闪烁[J];空间科学学报;1992年03期 |
15 |
陈仲生,詹成初,丁凯;极区F层不规则结构的分形模型[J];空间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
16 |
程光晖;徐继生;朱劼;熊雯;;低纬电离层闪烁对强磁暴的响应[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
17 |
米素婷;陈丹;高战武;吕晓健;;高填方地基中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
18 |
毛昶熙,周保中;闸坝地基渗流计算的改进阻力系数法[J];水利学报;1980年05期 |
19 |
雷源汉,皮晓青,叶冬英;同步卫星讯号显示的电离层闪烁特性[J];空间科学学报;1986年04期 |
20 |
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Giovanni Cascante;瑞利波泄漏模式的模拟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