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瑞伦,任洪湘;紫外辐射后柑桔果汁电阻的变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1年02期 |
2 |
刘新仿,李家洋;紫外线强烈诱导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功能鉴定[J];遗传学报;2002年05期 |
3 |
周殿凤;柯惟中;衡航;籍康;;紫外辐射对牛血清白蛋白影响的拉曼光谱分析[J];光散射学报;2006年03期 |
4 |
焦德茂,李霞,黄雪清,迟伟,匡廷云,古森本;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CO_2同化和叶绿素荧光特性[J];科学通报;2001年05期 |
5 |
;光学应用 光学生物学应用[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5期 |
6 |
关万春;;不同Fe~(3+)浓度下赤潮异弯藻对阳光UVR的响应[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年01期 |
7 |
焦成瑾;臭氧层与生命[J];生物学通报;1997年11期 |
8 |
许长成,李德全,邹琦,张建华;干旱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叶龄叶绿素荧光及叶黄素循环组分的变化(英文)[J];植物生理学报;1999年01期 |
9 |
谭会娟,周海燕,李新荣,张志山;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光合作用日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沙漠;2005年02期 |
10 |
王俊玲;王卫东;徐志昆;秦广雍;;不同剂量率的紫外线对红细胞及其膜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9年03期 |
11 |
孟朝妮,佘小平;增强UV-B辐射对高等植物的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2期 |
12 |
陶冶;;叶绿素荧光法预测存活[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11期 |
13 |
彭长连,林植芳,陈贻竹,刘鸿先;强光下SO_3~(2-)和HCO_3~-对盐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8年02期 |
14 |
代玉华,代金明,孟庆伟;低温弱光下k-1杂交酸模叶绿素荧光及膜脂脂肪酸的变化[J];园艺学报;2003年05期 |
15 |
赵冬至,张丰收,杜飞,赵玲,郭皓;不同藻类水体太阳激发的叶绿素荧光峰(SICF)特性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3期 |
16 |
韩志国,雷腊梅,韩博平;利用调制荧光仪在线监测叶绿素荧光[J];生态科学;2005年03期 |
17 |
耿予欢;李琳;魏东;于淑娟;;极地雪藻对紫外辐射的生理适应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年03期 |
18 |
蔡卓平;黄伟伟;段舜山;;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
19 |
张曼霞;刘胜杰;冯岩;宁银萍;常静;朱益民;;微孔过滤与紫外辐射结合去除模拟压载水中扁藻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
20 |
冯涛;刘纪凤;;叶绿素荧光分析在研究植物热胁迫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