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雷达对太阳耀斑电离层D区效应观测
【摘要】:正 太阳耀斑可导致100km以下的低电离层电子浓度急剧增大,形成突然电离层扰动(SID)。伴随着SID的发生,会引起一系列的无线电传播异常。对这些现象的鉴别成了监测和研究太阳耀斑或SID的有效手段,并且也有许多研究结果。但是,对100Km以下的电离层电子密度鲜有探测结果报道。这主要由于对D电离层的探测手段有限。而且由于太阳耀斑的发生存在很大的突然性或偶然性,持续时间又极为短暂,通常很难获得相关资料。
|
|
|
|
1 |
潘(钅东)德;;根据低频天波传播异常现象对太阳耀斑X射线爆发的研究[J];天文学报;1987年03期 |
2 |
王素琴;潘练德;;电离层D层突然骚扰与太阳耀斑微波射电爆发的关系[J];时间频率学报;1986年01期 |
3 |
江治波;;1989年11月15日太阳耀斑的初步分析[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1年02期 |
4 |
胡菊;1982年6月12日耀斑的巴耳末线半宽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S1期 |
5 |
李京,艾国祥,张洪起,李威,曹艾;太阳耀斑的光球磁场和色球速度场观测[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8年04期 |
6 |
颜毅华;太阳耀斑与三维非线性无力磁场结构[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2期 |
7 |
旭峰;;揭开太阳耀斑爆发之谜[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07期 |
8 |
郭晓博;王华宁;戴幸华;;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耀斑的时序关系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3期 |
9 |
傅其骏;太阳耀斑射电快速起伏研究1989年的进展[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10 |
程贤德;;太阳耀斑引起的磁扰的多因子回归分析[J];时间频率学报;1993年01期 |
11 |
张力,戴本忠,木钧;太阳耀斑与太阳高能粒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10期 |
12 |
王蜀娟,钟晓春;关于太阳耀斑脉动现象机制的译注[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2期 |
13 |
方成,陈鹏飞,狄晓华;太阳耀斑演化的数值模拟与可视化[J];中国科学基金;1999年04期 |
14 |
傅元芬,李双喜,黄寅亮;太阳耀斑爆发对京津冀地区云——地闪电活动的影响[J];天文学报;2000年01期 |
15 |
李钧,李利斌,黄泽荣,吴振华;太阳耀斑引起的突发电离层骚扰(英文)[J];天文研究与技术;1989年S1期 |
16 |
胡友秋,李醒,艾国祥;太阳耀斑的磁能释放机制[J];科学通报;1995年13期 |
17 |
李中元,胡文瑞;太阳耀斑可能的储能过程[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
18 |
王蜀娟;太阳射电爆发准周期脉动的研究概况[J];大自然探索;1996年02期 |
19 |
鲁润宝;“冷聚变”与太阳耀斑[J];科学中国人;1997年Z1期 |
20 |
方成,陈鹏飞,狄晓华,丁明德,唐玉华;太阳耀斑磁重联的数值模拟[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
|
|
|
|
|
1 |
黄泽荣;张冬娅;胡雄;张训械;曾桢;李凤琴;陈世敏;俞伟民;;中频雷达对太阳耀斑电离层D区效应观测[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
2 |
王劲松;Erling Nielsen;;火星电离层的基本形态[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
3 |
张艺腾;李磊;冯永勇;;火星空间微量双阳离子O~(++)含量的探测分析[A];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4 |
唐云秋;;2000年7月14日的GLE事件[A];Workshop on ARGO-YBJ Experiment--Proceeding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5 |
张素君;平劲松;洪振杰;韩婷婷;毛晓飞;;星—地无线电掩星技术探测火星大气和电离层[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
6 |
王家龙;;对太阳耀斑的观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
7 |
刘万通;;太阳耀斑引起的相位周期丢失[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
8 |
黄永年;王永利;王志丹;王世金;;太阳耀斑粒子日冕传输过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9 |
黄永年;;日冕传输特性与太阳耀斑黑子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10 |
王蜀娟;;磁岛二维塌缩的时标分析[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一九九六·第六期)——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