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重力波对中高层微量成分的影响
【摘要】:正 中高层大气是光化过程和动力学过程相互耦合的复杂体系,这里既进行着强烈的光化学反应,也存在各种动力传输、扩散和湍流混合.动力学波动过程通过温度的变化和输运作用影响大气成分,特别是微量成分的变化.大量观测资料显示,在中间层上部,原子氧密度的变化可达两个量级之多,这样大的变化,其原因不排除观测手段和仪器之间的差异,然而,由于原子氧的光化寿命较
|
|
|
|
1 |
管兆勇,王国民;非线性重力波的一种特殊形态[J];气象科学;1994年02期 |
2 |
张铭;飑线的非线性重力波行波解模型[J];大气科学;1992年05期 |
3 |
朱利华,周伟灿,邹兰军;垂直切变流中非线性重力波及其相互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4 |
魏合理;垂直气柱中大气微量成分总含量的反演[J];遥感学报;1999年03期 |
5 |
许晨海,孔燕燕,张纪淮,阎明星,杨大生,王干元;中高层湿-比有效能量与雹云发生发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
6 |
E.L.A1eksandrov;郝望;;大气中的臭氧和影响它的各种微量物质[J];气象科技;1984年01期 |
7 |
王明星,曾庆存;大气微量成分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效应(摘要)[J];地球科学进展;1987年06期 |
8 |
王沛霖,许丽章,孙力;北京地区夏季暴雨形成的环境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9 |
易帆;中高层大气重力波的研究——辨明近地空间环境扰动的关键过程[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3期 |
10 |
毕慕莹;探空记录在暴雨分析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0年03期 |
11 |
韩建钢;降水东多西少 气温西低东高[J];气象;1986年06期 |
12 |
扈忠慈,陆长荣,白乃英,孙文起;华北平原飑线与一般对流活动发生条件的对比分析[J];气象;1987年08期 |
13 |
;新书架上[J];气象科技;1987年01期 |
14 |
陈月娟;易明建;毕云;周任君;;平流层微量气体变化趋势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
15 |
吕达仁;大气成分和污染气体的遥感[J];气象;1978年12期 |
16 |
三崎方郎;刘俊波;;关系气候变动的大气中的臭氧[J];气象科技;1983年02期 |
17 |
易兵,乔全明,张立;梅雨锋锋生过程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1991年02期 |
18 |
简茂球,罗会邦;1998年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1年04期 |
19 |
方涵先;王廷芳;黄思训;杜华栋;;变分伴随方法应用于大气化学初值和参数反演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20 |
冯志娴;一次500mb偏南气流中的强对流天气过程[J];高原气象;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