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顶区光化过程对耗散大气中重力波传播的影响
【摘要】:正 中层顶区域是中层大气与热层大气重要的耦合区域,但目前人们对其了解还很少,对极区中层顶区的了解就更少,因而对它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近年来,随着MST雷达和激光雷达的使用,使得对中间层大气的大量观测成为可能.高纬度地区一些国家利用MST雷达、激光雷达、火箭探测以及地面光学观测等手段对极区中层顶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国际联测.大量的观测发现在夏季极区中层顶区大约10公里的范围内存在着稳定的强湍流层,其强度比其它季节和高度的湍流强度高一个量级.目前普遍认为湍流层的产生是由于不稳定重力波破碎造成的,因而对重力波不稳定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来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
|
|
|
|
1 |
徐寄遥,吴永富,王咏梅,傅利平;夏季极区中层顶光化诱发重力波不稳定判据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11期 |
2 |
王咏梅,徐寄遥,王英鉴,刘振兴;重力波诱导OH气辉分布的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
3 |
徐寄遥;钠层对重力波响应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E辑;2004年05期 |
4 |
徐寄遥;夏季极区中层顶光化诱发重力波不稳定研究[J];科学通报;1999年13期 |
5 |
徐寄遥,马瑞平;重力波对中层顶区O_3及OH分布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1年06期 |
6 |
丁锋,万卫星,袁洪;耗散大气中风场对内重力波传播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7 |
徐寄遥;纪巧;袁(韦华);马瑞平;;TIMED卫星探测的全球大气温度分布及其与经验模式的比较[J];空间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
8 |
王英鉴;日全食期间中间层大气臭氧光化过程试验[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
9 |
刘仁强,易帆;极区夏季中层顶大气波的共振非线性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G辑;2003年02期 |
10 |
徐寄遥,王英鉴;平流层、中间层、低热层大气加热过程特性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
11 |
熊建刚,易帆,李钧;地形对正压大气Rossby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影响[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4年06期 |
12 |
张绍东,易帆,熊东辉;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
13 |
徐寄遥,纪巧,吴明亮;钠层分布对重力波传播响应的线性理论[J];科学通报;2003年10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