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4只,使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训练组(n=32)和对照组(n=32),两组根据时间点分别分为3d、7d、14d和21d亚组,每个亚组8只。训练组大鼠于造模术后48小时开始给予每天两次的跑笼训练,一共3周。对照组大鼠于普通笼内饲养,不做任何针对性训练。所有大鼠分别于3d、7d、14d和21d用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评估神经功能,之后取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选择Ki67作为反映神经新生的指标,观察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的情况。结果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室管膜下区都出现神经新生水平的增高,于第7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Ki67阳性细胞数量在第3d、7d时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d、21d时,训练组大鼠Ki67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S评估结果表明,从第7d开始,直至第14d、21d时,训练组大鼠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室管膜下区的神经新生,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
|
|
|
1 |
槐雅萍;杨永轩;贾子善;郭宗成;贾新凤;;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05期 |
2 |
程道宾;王进;秦超;郑金瓯;罗杰峰;曾丽;;脑缺血预处理降低大鼠脑一氧化氮水平抗脑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3期 |
3 |
吕在刚;杜业亮;焦迎晖;;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大鼠心脏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05期 |
4 |
常丽英;赵惠;张苏明;周宏斌;毛春;王淑媛;;溶栓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细胞骨架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6期 |
5 |
马向阳;贾子善;槐雅萍;张东;;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和新生血管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
6 |
闫桂芳;高俊淑;李娜;贾子善;;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bFGF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
7 |
李娜;高俊淑;李阔;陈景红;贾子善;;不同环境设置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Syn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
8 |
槐雅萍;贾新凤;闫桂芳;贾子善;;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Ng及bFGF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
9 |
李娜;陈景红;高俊淑;李阔;贾子善;;社会交往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灶周围SYN表达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3期 |
10 |
马向阳;穆剑玲;牟兆新;陈俊荣;张小津;崔茂香;黄冬冬;;丰富环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3期 |
11 |
槐雅萍;杨永轩;贾子善;郭宗成;贾新凤;;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年11期 |
12 |
杨丽霞;陈正红;刘芳;;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功能恢复和生长相关蛋白-43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年12期 |
13 |
高俊淑;李阔;李娜;贾子善;;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7期 |
14 |
杨丽霞;刘芳;;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大鼠功能恢复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
15 |
黄东煜;张志坚;陈柏龄;吴秀丽;王柠;张彦定;;慢病毒载体介导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
16 |
余剑,曾进胜,盛文利,洪华,赵湛,黄如训;表皮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大鼠脑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迁徙和分化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23期 |
17 |
王艺东,黄如训,邢诒刚,李玲,陈燕奎;胰岛素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年09期 |
18 |
王蕾;李长清;胡长林;;实验性脑梗死对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1年03期 |
19 |
薛静;高培毅;安沂华;;A Model of Focal Cortical Infarctionin Rat:Mini mally Invasive Craniotomy[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
20 |
魏文石,吕传真,任惠民;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梗死的严重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