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思亮,刘丛强,肖化云;地表环境氮循环过程中微生物作用及同位素分馏研究综述[J];地质地球化学;2002年04期 |
2 |
易现峰,张晓爱;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上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
3 |
蔡德陵,李红燕,唐启升,孙耀;黄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连续营养谱的建立:来自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结果[J];中国科学C辑;2005年02期 |
4 |
刘学炎;肖化云;刘丛强;李友谊;李琳;;石生苔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指示贵阳地区大气氮沉降的空间变化和来源[J];环境科学;2008年07期 |
5 |
易现峰,李来兴,张晓爱,赵亮,李明财;人工食物对高原鼠兔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04年03期 |
6 |
刘贤赵;王国安;李嘉竹;王庆;;北京东灵山地区现代植物氮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0期 |
7 |
刘学炎;肖化云;刘丛强;李友谊;;碳氮稳定同位素指示苔藓生境特征以及树冠对大气氮沉降的吸收[J];地球化学;2007年03期 |
8 |
蔡德陵,张淑芳,唐启升,孙耀;鲈鱼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作用[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
9 |
苏波,韩兴国,黄建辉;~(15)N自然丰度法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9年03期 |
10 |
蔡德陵,张淑芳,张经;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2003年03期 |
11 |
李由明;黄翔鹄;刘楚吾;;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动物食性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2 |
刘学炎;肖化云;刘丛强;李友谊;;苔藓新老组织及其根际土壤的碳氮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对比[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
13 |
姚允寅,陈明,马昌磷,王志东,侯景琴,张丽红,骆永云;利用~(15)N天然丰度法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固氮能力[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年00期 |
14 |
艾国民;郑海燕;张敏;刘志培;;~(15)N-标记的气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与气相气谱-质谱联用鉴定微生物反硝化作用[J];分析化学;2011年08期 |
15 |
刘德立;真菌的反硝化作用与细胞色素P-450[J];生命的化学;1996年01期 |
16 |
赵亮,易现峰,周华坤,张晓爱;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确定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动物营养级模型[J];动物学研究;2004年06期 |
17 |
William D. Bowman;Heidemarie Steltzer;胡海瑛;;生态系统对落基山脉高山苔原地区人为氮沉降的正反馈作用[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8年07期 |
18 |
易现峰;香鼬、艾虎和大的食物资源分割——来自稳定性同位素的证据(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5年01期 |
19 |
曹昀;王国祥;;人工湿地对水体悬浮泥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
20 |
周旺明;王金达;刘景双;秦胜金;王洋;;降雪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系统氮输入及生态效应[J];水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