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普陀山花岗质杂岩的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
【摘要】:正 我国浙闽沿海存在着一条颇具特色的I-A型复合花岗岩带(邱检生等,1999),其中的钙碱性(Ⅰ型)花岗质岩石中普遍发育暗色微粒包体,位于浙江东北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杂岩体即是典型实例之一。构成杂岩体的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玢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及晚期的晶洞钾长花岗岩等。其中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是该杂岩体的主体岩性,在部分地段的该类岩石中发育有丰富的暗色闪长质包体。前人对该岩体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蒋叙良,1991;王一先等,1997;邱检生等,1999),但对岩浆源区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的研究较薄弱,特别是对岩体中暗色包体的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寄主岩的成因联系等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重点进行了包体与寄主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对比,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探讨深部成岩过程及岩石成因。
|
|
|
|
1 |
陈利红;莫干山普陀山蝶类调查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5年Z2期 |
2 |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卢松,宣国富;普陀山国内旅游者特征及行为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3 |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卢松,宣国富;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
4 |
高维孝;;珍稀濒危树种普陀鹅耳枥[J];风景名胜;1997年07期 |
5 |
张晓琳,邱检生,王德滋,王汝成,徐夕生,陈小明;浙江普陀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及其岩石包体的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
6 |
晓航;;“普陀佛光”神奇驱敌[J];西江月;2005年08期 |
7 |
邬志铭;;普陀山的名木古树知多少[J];今日科技;1984年04期 |
8 |
蔡壬侯;;普陀山植被漫笔[J];生命世界;1987年01期 |
9 |
卢小根;胡伟民;;普陀山植物见闻[J];生命世界;1984年04期 |
10 |
黄辉实;李竹舲;范家驹;黄伯炎;;独具特色的海岛旅游胜地——普陀山旅游区[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5年03期 |
11 |
张明书,刘守全;普陀山发现晚更新世湖泊沉积和古植物组合[J];科学通报;1998年14期 |
12 |
郑剑锋;饱览名胜古迹——旅游文化[J];神州;2003年04期 |
13 |
;地球上仅剩一株的树[J];科技风;2007年01期 |
14 |
金水虎;马丹丹;欧丹燕;李根有;;普陀山4个植物新类群[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8期 |
15 |
谢海燕;;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
16 |
徐宝灵;;舟山海底古长城之谜[J];自然杂志;1993年Z3期 |
17 |
单才铨;;浅谈普陀鹅耳枥[J];生物学教学;1987年02期 |
18 |
;海岛自然生态度假区 佛教名山普陀山姊妹岛朱家尖[J];今日浙江;2003年06期 |
19 |
;头脑体操1[J];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03年02期 |
20 |
卢小根;;普陀鹅耳枥绝处逢生[J];大自然;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