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半导体光电极的性能提升及应用
【摘要】:金属氧化物由于具有性能稳定、容易制备且形貌易控制等特性,是光电催化用理想电极材料。但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大多数带隙较宽,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较弱、缺陷多,载流子易复合等问题,需要对其光吸收能力、载流子分离能力和载流子注入能力进行提升。近年来,通过构建异质结、调控缺陷等手段提升氧化物半导体的性能,并探索了其光电化学应用。(1)通过化学水浴法在WO_3纳米片阵列表面生长CdS构建了WO_3/Cd S异质结。一方面CdS的窄带隙和高光吸收系数拓宽了光阳极的光吸收范围,提高了光吸收能力;另一方面CdS与WO_3形成了TypeII交叉型异质结,可显著促进光生截流子的分离,从而使复合光阳极的光响应起始电位由0.6V提前到0.2V,光电流密度由0.1mA/cm~2提升到1.37mA/cm~2(@0.8V,AM1.5,Na_2SO_4溶液)。将所得复合光阳极用于溶液中痕量Cu~(2+)的检测,具有检出限低(0.06μM)、检测范围宽(0.5μM~(-1) mM)、稳定性强和选择性高的优点。(2)通过后硫化法将层级多孔Bi_2O_3纳米片薄膜无损硫化成硫化铋薄膜,提高光电极的可见光吸收能力;通过二次热处理减少薄膜本体和表面的硫缺陷,大大提高光阳极的载流子分离能力;通过负载CoOx纳米颗粒,一方面补偿薄膜表面的S空位,另一方面降低水氧化过程的活化能,从而提高电极/溶液界面的载流子注入效率,使光阳极的光响应电流高达7m A/cm~2(@1.23V,AM1.5,Na_2SO_4溶液)。(3)通过后硫化法将Sb_2O_3单晶阵列部分硫化获得Sb_2O_3/Sb_2S_3同金属异质结,将电极的光响应电流密度提高了40倍。
|
|
|
|
1 |
蒋朝伦,陶明德;多晶氧化物半导体中晶界对电导的影响[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06期 |
2 |
宏海;;瑞萨为氧化物半导体应用于CMOS电路开辟道路[J];半导体信息;2013年03期 |
3 |
赵印中;许旻;李林;王洁冰;吴春华;何延春;;掺杂氧化物半导体在复合隐身方面的研究进展[J];真空与低温;2009年03期 |
4 |
宏海;;夏普推进IGZO量产,氧化物半导体备受关注[J];半导体信息;2013年03期 |
5 |
尹博;李昕;解天骄;郑连陞;刘彩霞;;基于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的紫外测试仪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年03期 |
6 |
丁海东,赵宇龙,孙智;氧化物半导体甲烷传感器研究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5年07期 |
7 |
姚建年;氧化物半导体薄膜的光电效应及其应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7年04期 |
8 |
郑冬冬;;瑞萨利用氧化物半导体形成p型FET,为应用于CMOS开辟新路[J];半导体信息;2013年01期 |
9 |
丁海东;氧化物半导体甲烷敏感元件研究进展[J];传感器世界;2005年06期 |
10 |
马格林,曹全喜,黄云霞;红外和雷达复合隐身材料——掺杂氧化物半导体[J];红外技术;2003年04期 |
11 |
彭军,大泷伦卓,江口浩一,荒井弘通;TiO_2—Nb_2O_5系复合氧化物半导体的氧敏特性[J];传感器技术;1992年05期 |
12 |
张新安;张景文;张伟风;侯洵;;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的研究进展[J];现代显示;2009年04期 |
13 |
;Ⅱ族氧化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基础研究启动[J];中国材料进展;2011年02期 |
14 |
王中健;王龙彦;马仙梅;付国柱;荆海;;透明非晶态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的研究进展[J];液晶与显示;2009年02期 |
15 |
李春鸿,姜克斌;真空热处理对氧化物半导体薄膜电阻的影响[J];半导体技术;1983年03期 |
16 |
何为民,安金霞,王疆英;锰镍复合氧化物半导体纳米陶瓷的微观结构和电性能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7 |
彭军,刘笃仁,孙铁囤;复合氧化物半导体氧敏材料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年S1期 |
18 |
朱琴;张裕敏;胡昌义;张瑾;柳清菊;;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改性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4年17期 |
19 |
范志新,孙以材,陈玖琳;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薄膜的最佳掺杂含量理论计算[J];半导体学报;2001年11期 |
20 |
姜楠;石明山;;Ⅱ族氧化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基础研究启动[J];红外;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