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催化不饱和烃的选择性氟化
【摘要】:正近年来含氟有机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并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机化合物的直接氟化方法还是非常有限,因此发展一些在温和的条件下利用温和氟化试剂来实现有机分子选择性氟化的新方法就显得非常迫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过渡金属被广泛地用于催化形成新的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但是过渡金属催化C-F键形成的反应一直很少见,相关报道为数寥寥。在本报告中将讨论过渡金属催化氟化,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汇报烯烃及其它的不饱和烃的直接氟化反应,包括:(1)通过C-Pd键的氧化断裂来构建C-F键;(2)通过烯烃插入Pd-F键(氟钯化反应)来形成新的C-F键。利用这些策略还研究了其它不饱和烃的氟化反应及其相关反应。
|
|
|
|
1 |
罗纯初;关于微量CO、CO_ 2电导法分析预处理部分有关问题的讨论[J];精细化工中间体;1981年03期 |
2 |
万培坤,任志永,王延岭;不饱和烃使铜塔带液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方法[J];河南化工;1996年06期 |
3 |
刘玉春;用不饱和烃改性树脂作凹板印刷油墨的粘合剂使用[J];林产化工通讯;1999年06期 |
4 |
孟繁宗;;不饱和烃的QSPR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年04期 |
5 |
;褐煤生产合成氨精炼气中烯属不饱和烃的分离与微量 CO、CO_2的测定方法探索[J];化工技术与开发;1973年04期 |
6 |
泰然;;非钯催化剂清除乙炔尾气中不饱和烃的试验进行鉴定[J];石油化工;1984年02期 |
7 |
王青松;刘娟;徐美荣;冯长君;;不饱和链烃沸点的QSPR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8 |
;气态不饱和烃的氢化硅烷化过程[J];石油化工;2010年03期 |
9 |
沈元明;杨桂云;;精炼气中微量不饱和烃对微量CO、CO_2控制监测影响的探讨[J];中氮肥;1990年05期 |
10 |
邓国才,王丽芳,陈荣悌;气相色谱法测定Ag(Ⅰ)、Zn(Ⅱ)、Ni(Ⅱ)与不饱和烃生成配合物的热力学函数[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4年04期 |
11 |
倪才华,冯志云,李良超;不饱和烃的理化性质与分子拓扑指数的关系研究[J];化学学报;1998年04期 |
12 |
郭洪尹;有机化合物鉴别、分离或提纯方洁的选择[J];龙岩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
13 |
陈江,邬刚;二氯乙烷中微量不饱和烃氯化研究[J];上海化工;2001年Z1期 |
14 |
秦正龙,冯长君;不饱和烃理化性质的分子拓扑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
15 |
王仁宪;;“假微量”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J];河南化工;1985年01期 |
16 |
任志宏;;CO_2的化学应用研究进展[J];太原科技;2006年S2期 |
17 |
刘言明,朱乃灿;不饱和烃及石油分馏油份双键率之简易测定法[J];化工学报;1951年01期 |
18 |
程华,马灵台,张礼和;氟代碳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N-烷基-5-甲酰胺基-1,2,4-氧杂二唑基-3-(4'-脱氧-4'-氟-β-L-吡喃型阿拉伯糖)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7期 |
19 |
杨柳,毛淑芬,覃兆海;亲电氟化剂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04年04期 |
20 |
马灵台;董令娇;;氟代糖的合成[J];有机化学;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