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益银;苏秀榕;陈燕;;有毒赤潮藻共生菌的分离鉴定[J];水产科学;2009年02期 |
2 |
周立红,陈学豪,赖伯涛;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贝类鳃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3 |
张珩,刘洁生,杨维东,高洁,李劲雄;双季铵盐对两种赤潮藻的去除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4 |
刘洁生,张珩,杨维东,高洁,柯琼;特丁基三嗪对两种赤潮藻去除的实验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年05期 |
5 |
陈勇,刘洁生,罗瑛,杨维东,黄海山;不同生长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破壁条件和产毒的初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年03期 |
6 |
杨维东;李丽璇;刘洁生;张剑军;;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三种赤潮藻的化感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8期 |
7 |
黄邦钦,徐鹏,胡海忠,洪华生,郑天凌;单种及混合培养条件下Fe、Mn对赤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
8 |
黄娟;刘洁生;谭绍早;杨维东;曾晓红;李宏业;;季铵阳离子改性黏土对两种赤潮藻的去除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9年03期 |
9 |
张涛;米铁柱;卢青;孙静;赵丽媛;袁建;于志刚;;运用PCR-RFLP技术区分赤潮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0 |
傅萌,颜天,李钧,于仁诚,周名江;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墨西哥湾扇贝幼体发育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0年03期 |
11 |
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杨震;不同起始密度对3种赤潮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
12 |
欧阳妤婧;杨维东;刘洁生;;玉米叶对我国几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
13 |
董云伟,董双林,刘相义;不同起始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种群竞争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4 |
张培玉;唐学玺;董双林;蔡恒江;肖慧;冯蕾;;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间竞争及UV-B辐射胁迫对其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7年02期 |
15 |
孙百晔;王修林;李雁宾;王长友;王爱军;梁生康;张传松;;光照在东海近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
16 |
宋秀凯;马建新;刘义豪;刘丽娟;马元庆;任利华;汤宪春;;隍城岛海域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J];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04期 |
17 |
安鑫龙;么强;李雪梅;;赤潮微藻海洋卡盾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
18 |
黄姿;李春强;彭明;;赤潮藻拮抗微生物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19 |
么强;李雪梅;安鑫龙;;中国海洋卡盾藻赤潮生态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20 |
杨维东;刘玉荣;刘洁生;刘政;;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抑制作用及其化学基础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