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夏季风的影响——“电容器”效应与“放大器”效应
【摘要】:正采用 NCEP/NCAR 大气资料和 HadISST 资料集的 SST 资料,使用最大方差分析 (MCA)、回归等统计方法和耦合模式数值试验确定了热带印度洋 SSTA 和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之间在年际尺度上的主要耦合模态;揭示了热带印度洋 SST 异常与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耦合主模态"所对应的海温及不同层次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揭示了在海洋-大气相互作
|
|
|
|
1 |
李东辉,叶志敏,张铭;热带印度洋上层水温的年循环特征[J];海洋预报;2004年04期 |
2 |
李东辉;张瑰;朱益民;谭言科;王学忠;;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5期 |
3 |
袁佳双,郑庆林;热带印度洋持续暖海温对东亚初夏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3期 |
4 |
左利芳,仇财兴;长江上游汛期旱涝年的夏季风特征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
5 |
周连童;黄荣辉;;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和降水蒸发差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3期 |
6 |
孙振宇;刘琳;于卫东;;基于Argo浮标的热带印度洋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
7 |
黄真,陶诗言;亚洲南部夏季风区在夏季风暴发前后风场的季节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86年02期 |
8 |
智协飞,朱乾根,雷兆崇;印尼—澳大利亚北部低频夏季风活动及其与南北半球环流的联系[J];热带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
9 |
杨梅学,姚檀栋,Ken'ichiUENO;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J];冰川冻土;1999年03期 |
10 |
何勇,秦大河,任贾文,李凤霞;塬堡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的夏季风演化历史[J];科学通报;2002年12期 |
11 |
孙颖,丁一汇;1997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在汛期降水中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3期 |
12 |
李东辉;谭言科;张瑰;叶志敏;;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J];热带海洋学报;2006年04期 |
13 |
李东辉;朱益民;谭言科;张瑰;;热带印度洋春季海表温度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4期 |
14 |
朱乾根,胡江林;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大气环流和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15 |
冯志强,陈蓉;夏季风建立期间低层流场的变化及其与中国雨带活动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16 |
冯晓伟,孙照渤;ENSO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7 |
宇如聪,张明华,俞永强,刘屹岷;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及其与海温的滞后相关(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2期 |
18 |
钱玮;管兆勇;;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9 |
唐民;吕俊梅;;东亚夏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异模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气象;2007年10期 |
20 |
廖雪萍;覃志年;何慧;欧艺;;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对广西气候的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