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绕极流的经向输运
【摘要】:正 利用最新的冰-海耦合等密面模式(OPYC)和实测多年平均资料对南大洋环流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的计算域覆盖了24°S-79°S之间的整个南大洋,水平方向的网格数为422×172,垂向根据位势密度分为11层。模式中还耦合了一个包含了积雪过程的海冰模式,海面的热通量和淡水通量均不采取由SST或SSS反推的方法,而根据实测气象资料计算,大气强迫场资料取自ECMWF的再分析资料集。模式的东西水边界取为循环边界,北部的水边界取为封闭边界。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又满足足够长时间的模式启动之需,先利用一个低分辨率的模式(2°×2°)进行了40年的模拟,然后将计算所
|
|
|
|
1 |
周琴,赵进平,何宜军;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数据研究南极绕极流流域海面高度的低频变化[J];海洋与湖沼;2003年03期 |
2 |
董昌明,袁业立;南大洋环流动力学研究动态[J];黄渤海海洋;1994年04期 |
3 |
江文胜,孙文心;渤海悬浮颗粒物三维输运模式的研究 Ⅱ.模拟结果[J];海洋与湖沼;2001年01期 |
4 |
周慧;许建平;郭佩芳;侍茂崇;;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研究综述[J];海洋学研究;2006年02期 |
5 |
张庆华,刘娜,潘增第;南极绕极流线性理论的一个摄动解[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6 |
周琴,赵进平,何宜军;南极绕极波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
7 |
张文霞;孟祥凤;;南极绕极流区中尺度涡动动能年际变化和转换机制[J];极地研究;2011年01期 |
8 |
郑少军;史久新;;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海冰生消发展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
9 |
张子占;陆洋;许厚泽;陈红霞;;联合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确定南极绕极流[J];极地研究;2008年01期 |
10 |
巢纪平;李耀锟;;南极绕极流及经圈翻转流的双平衡态理论[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11期 |
11 |
陈锦年,褚健婷,许兰英;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J];水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
12 |
王康墡,苏纪兰;长江口南港环流及悬移物质输运的计算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7年05期 |
13 |
郑沛楠;吴德星;陈学恩;韩树宗;陆泽廷;;基于HYCOM的风生大洋环流模拟及季节变化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4 |
庞重光,白学志,胡敦欣;渤、黄、东海海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的悬浮物输运、沉积及其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集刊;2004年00期 |
15 |
江文胜,孙文心;渤海悬浮颗粒物的三维输运模式 I.模式[J];海洋与湖沼;2000年06期 |
16 |
魏皓,武建平,POHLMANN Thomas;渤海环流与输运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英文)[J];黄渤海海洋;2001年02期 |
17 |
史久新,乐肯堂,崔秉昊;南大洋凯尔盖朗海台区的流场结构及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4期 |
18 |
乔方利,赵伟,袁业立;渤黄东海潮流长期物质输运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11期 |
19 |
董丹鹏;周伟东;杨阳;杜岩;;对南海主要出流通道的诊断及讨论[J];热带海洋学报;2008年06期 |
20 |
傅刚,左中道;热带东风中经向扰动与纬向扰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