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SAM的制霉菌素抗性酿酒酵母菌株的诱变选育
【摘要】:正酿酒酵母的SAM累积量比较高,是目前工业化发酵法生产SAM的主要菌株。根据酿酒酵母细胞中通过甲基化反应合成麦角固醇是SAM的主要代谢途径之一,以ZJUSC007为出发菌株, 通过紫外线诱变的方法,以制霉菌素抗性为标记进行筛选,获得了具有麦角固醇合成缺陷的突变菌株,从中筛选出具有更高产量的突变菌株。确立了紫外线照射时间为20s,制霉菌素浓度为 15mg·L-1。对264个突变菌株进行了复筛,得到一株高产菌株,其体积产量为0.45g·L-1,胞内含量
|
|
|
|
1 |
张明,王元君,潘仁瑞;酿酒酵母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2 |
蔡敬民,Markus Pietzsch,Manfred Rizzi;酿酒酵母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诱导、提纯和性质[J];菌物系统;1996年02期 |
3 |
秦玉静,金建玲,鲍晓明,高东;影响酿酒酵母电击转化率的条件[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4 |
赵丽娟;王德良;程玉来;周建中;葛邦国;;利用基因敲除技术破坏酿酒酵母乙醇脱氢酶Ⅱ基因的初步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11期 |
5 |
张华山;余响华;李亚芳;;酿酒酵母与糖化酵母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
6 |
周进;储炬;王永红;张嗣良;庄英萍;;麦角甾醇对酿酒酵母乙醇产率和耐受性的作用(英文)[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年01期 |
7 |
刘坚;崔海容;郭坚;胡德聪;刘恭源;杨广笑;何光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酿酒酵母中S-腺苷-L-蛋氨酸[J];分析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
8 |
郭亭;梁达奉;鲍晓明;;工业酿酒酵母木糖代谢途径的建立及酒精发酵初步研究[J];甘蔗糖业;2007年03期 |
9 |
程超;韩北忠;陈晶瑜;李双石;李筝;;本土葡萄酒酿酒酵母发酵性能的比较[J];中国酿造;2008年17期 |
10 |
朱振元;满金浩;周家萍;尚校兰;刘安军;张雅洁;张勇民;;酿酒酵母对红曲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年04期 |
11 |
刘芯蕊;陈晶瑜;韩北忠;;PHA聚合酶基因phaC的克隆及其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J];中国酿造;2009年08期 |
12 |
米慧芝;杨登峰;关妮;苏海锋;黄日波;;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11年02期 |
13 |
张梁,石贵阳,洪剑辉,王正祥,章克昌;酿酒酵母纤维二糖代谢途径的搭建[J];酿酒科技;2005年03期 |
14 |
程书梅,王昌禄,顾金兰,陈勉华,赵鹏;海藻糖对耐盐酵母的影响[J];中国酿造;2005年08期 |
15 |
沈煜;侯进;王芳;鲍晓明;曲音波;;木糖异构酶在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的展示[J];工业微生物;2006年02期 |
16 |
刘红芝;王强;周素梅;刘晓永;;高含量β-葡聚糖酿酒酵母培养条件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年08期 |
17 |
郭亭;梁达奉;;工业用糖蜜酿酒酵母菌株耐受性分析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2期 |
18 |
王敏;李崎;顾国贤;;啤酒酵母自溶与细胞壁关系[J];生命的化学;2008年04期 |
19 |
何晶龙;彭超;郭德军;王志博;;笃斯越桔酒发酵工艺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0年08期 |
20 |
郝文娟;韦娜;方佳;钟秋平;;酿酒酵母DCCS101脱除荔枝酒挥发醋酸的效果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