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在对普通光学系统杂散光与多程激光放大系统杂散光比较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多程激光放大系统中的杂散光的特点以及多程激光放大系统杂散光分析中所遇到的问题。分类列举了当今多程激光放大光学系统杂散光分析的各种方法,其中有:光线追迹法,矩阵法,高斯光束追迹法,近轴光线追迹法。及介绍了多程激光放大系统与在成像光学系统中所用到的分析方法上的不同,同时简单地介绍了各个分析方法的原理,基本公式以及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
|
|
|
1 |
印建平;激光Raman分光计中杂散光的测试方法、技术及其最新进展(Ⅰ)──测试原理、困难与方法特点及其应用场合[J];光电工程;1994年05期 |
2 |
原育凯;李欣耀;;Matlab在遥感图像杂散光处理中的应用[J];光学技术;2006年S1期 |
3 |
李芸;相里斌;李立波;;一种新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的设计与仿真[J];光电工程;2010年07期 |
4 |
闫亚东;陈良益;仓玉萍;何俊华;;单星模拟器杂散光抑制分析[J];光电工程;2007年09期 |
5 |
陈博洋;李欣耀;郭强;陈福春;;FY-2E卫星杂散光评价与分析[J];红外技术;2010年11期 |
6 |
项建胜;潘国庆;;一种紧凑型大相对孔径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J];红外技术;2008年04期 |
7 |
刘忠安;相邻像素的投影和杂散光对反射型LCDs对比度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1998年02期 |
8 |
李志来;;离轴三反空间相机外遮光罩组件的研制[J];光机电信息;2010年12期 |
9 |
史云飞;;二次反射杂散光计算的近轴理论[J];火力与指挥控制;1982年04期 |
10 |
陈儒松;陈章兰;;一种比色测温系统的光纤滤光技术[J];焊接技术;2005年06期 |
11 |
张飞;李艳秋;;浸没式ArF光刻中杂散光影响的研究[J];微细加工技术;2006年02期 |
12 |
牛金星;周仁魁;刘朝晖;杨建国;蔡占恩;林福跳;;红外探测系统自身热辐射杂散光的分析[J];光学学报;2010年08期 |
13 |
王永青;万真真;孙荣霞;;具有抗杂散光干扰功能的光电光泽度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4年02期 |
14 |
岑兆丰,何志平,李晓彤,朱启华,张清泉;一种基于光线光学的杂光分析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23期 |
15 |
王斧,刘秉琦;新型杂散光传感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
16 |
庄大奎
,林尊琪
,管小鹏
,朱俭
,马伟新
,刘风翘
,王德林;神光Ⅱ高功率激光系统中鬼像的计算与分析[J];光学学报;2002年05期 |
17 |
邓诗涛,李晓彤,岑兆丰,朱启华,王方,刘红婕;神光Ⅲ原型装置中鬼像的近轴计算与分析[J];光电工程;2004年09期 |
18 |
刘文兵,冯国英,朱启华,赵华君,陈建国;高功率激光系统中鬼像的非线性移动[J];激光杂志;2004年04期 |
19 |
杨锐,苏毅;卡塞格伦望远镜系统杂散光分析[J];光电工程;2003年05期 |
20 |
郭京生;;杂散光对分光光度计测量准确性的影响[J];仪器仪表用户;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