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分子特征的提取及苯胺类化合物结构—毒性相关性研究
【摘要】:正 在环境中有许多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DDT等,这些化合物具有难降解性,高脂溶性及易生物储积,所以潜在的毒性很大。本文侧重研究的是苯胺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相关性(QSAR)。 该类研究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表征化合的结构。从80年代以来,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陆续出现一些考虑生物活性分子与受体结合时三维结构的研究方法,统称为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其中,最典型应用最普遍的3D-QSAR、方法之一是CoMFA方法。新近,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些类的化合物,CoMFA适应性
|
|
|
|
1 |
刘蕴辉,王善容;应用萘乙二胺偶氮比色法监测工业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87年01期 |
2 |
王筱敏;徐伯兴;严凤霞;;萃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苯胺类化合物[J];上海环境科学;1988年03期 |
3 |
邓延慧;夏明芳;王志良;王建秋;邱阳;;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年01期 |
4 |
王炳坤,北尾,高岭,木曾,祥秋;采用Fenton试剂处理废水中难降解的苯胺类化合物[J];环境化学;1987年05期 |
5 |
于瑞莲,胡恭任;苯胺类化合物在不同pH值下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
6 |
裴洪平,许高金;多元逐步回归对苯胺类化合物结构与毒性模型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1期 |
7 |
贾凤芝;刘淑芳;谢平;张国英;于桂玲;;水和废水中苯胺快速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2期 |
8 |
沈丽霞;王彦;张莉;;水体中苯胺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J];有色矿冶;2007年02期 |
9 |
张景彬;芮雪莹;;氧化法处理苯胺类污染物的试验研究[J];西部皮革;2010年21期 |
10 |
李刚,叶明立;环境中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分析方法概述[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2期 |
11 |
;苯胺、甲苯胺的测定 比色法 水中苯胺、甲苯胺的测定[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0年Z1期 |
12 |
赵永刚;沈燕;章勇;张蓓蓓;;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苯胺类化合物[J];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21期 |
13 |
郁建拴;杨孙楷;;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定联苯胺类化合物[J];重庆环境科学;1989年05期 |
14 |
李文亮;谢经磊;尚重阳;;苯胺类化合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
15 |
武秀红;董存智;;水中微量苯胺类化合物的重氮化耦合荧光猝灭法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8年01期 |
16 |
张磊;杨光冠;张占恩;;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的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年02期 |
17 |
刘海峰;刘元;;UV/H_2O_2/微曝气处理微污染水中苯胺的试验研究[J];供水技术;2008年06期 |
18 |
汪红军;卞妙娟;赵春生;;工业排气中苯胺的盐酸茶乙二胺比色测定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2年04期 |
19 |
燕启社,李明玉,田依林,李桂敏,金腊华,马同森;乳状液膜法处理苯胺类染化废水[J];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
20 |
李刚;许月英;陈静;;硅胶管采样—气相色谱测定环境空气中苯胺类化合物[J];干旱环境监测;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