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Z≤120超重元素核合成与鉴别
【摘要】:以原子序数Z在112至120间,半寿命T_(1/2)≥100 ms的超重元素新核素及新超重元素为目标,建议并论证了一条立足於国内现有条件进行超重元素核合成、鉴别的物理和技术路线.其要点是:(1)利用比(HI,xn)退激道余核残留几率高出2—4量级的(HI.xαx’n)、(HI,xαpx’n)反应及冷大质量转移反应生成期待超重核;(2)以在线同位素分离器作为分离和质量数测定手段,并为原子序数Z的确定提供辅助信息:(3)基于单个事件衰变追踪的特殊探测安排.物理技术路线论证中考虑了超重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最新进展.选定的生成机制、分离手段和探测系统形成协调统一的完整体系,并在对超重稳定岛附近较长寿命核的搜索上有一定的优势.将目标设定在112≤Z≤120区.意在以迎头赶上的姿态直插国际超重研究最前沿.
|
|
|
|
1 |
毛磊;;“发现两种超重元素”原是造假[J];科学大观园;2002年09期 |
2 |
孙红芳,王海芳,刘元方;元素周期表的延伸——登陆超重元素稳定岛[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11期 |
3 |
范良明;;“112号”超重元素在自然界的可能存在状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年01期 |
4 |
刘建业;超重元素(新核素)合成研究进展情况分析和展望[J];物理学进展;2002年03期 |
5 |
刘先曙;俄美科学家很可能创造出了最重的新元素[J];科技导报;1999年06期 |
6 |
张立;冷熔合反应合成超重元素的进展[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1年02期 |
7 |
张地大;陈宝秋;马中玉;;Dirac-Brueckner-Hartree-Fock方法研究超重元素α衰变[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年00期 |
8 |
王新舸,张波,彭秋和;低质量AGB星重元素的核合成[J];天文学报;1996年03期 |
9 |
丁晓彬,董晨钟;超重元素Bh(Z=107)的激发态结构和共振吸收率的理论预言[J];物理学报;2004年10期 |
10 |
徐仲伦;超重元素的陨石证据[J];地球化学;1973年01期 |
11 |
王宁;李祝霞;吴锡真;刘敏;;Skyrme能量密度泛涵在合成超重元素的熔合反应中的应用[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12 |
赵恩广;;超重元素和超重稳定岛[J];物理教学探讨;2007年01期 |
13 |
许梅;宇宙核合成问题简介[J];天文爱好者;1998年06期 |
14 |
靳根明;超重元素合成反应机制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3年02期 |
15 |
张焕乔;;关于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的看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01期 |
16 |
喻传赞;地球大气和太阳大气中的核合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17 |
舒能川
,陈永寿
,吴开谡
,白希祥
,李志宏
,柳卫平;~11C(p,g)~12N的核天体反应率以及~3He至CNO的转换[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4年00期 |
18 |
诸平;确定原子轨道中电子填充先后次序的新方法(英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9 |
杨福家;形状同质异能素与超重元素[J];物理;1972年03期 |
20 |
G.Herrmann
,罗诗裕
,邵明珠;用~(48)Ca+~(248)Cm 反应合成超重元素的最新尝试[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