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肺部疾病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肺部疾病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肺结核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住院病例4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22岁至68岁。均在外院确诊为肺结核,并予抗痨治疗。(疗程1至12个月)。因疗效欠佳收住我院。结果:本组45例病例,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及常见症状分析;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内镜、活组织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手段明确诊断为肺炎、肺寄生虫病、肺部肿瘤(肺癌、肺错构瘤、肺炎性假瘤)、肺部真菌病(肺部曲菌病、肺部隐球菌病)、肺脓肿、肺囊肿、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淋巴瘤样肉芽肿病、肺间质病、肺栓塞、胸膜间皮瘤等。结论:随着全球结核病疫情明显回升,肺结核成为我国常见病之一。肺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菌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特异性的疾病,发病及病变的性质的不同,病型及病期的差异,可构成复杂的影像,因而经常有被误诊的情况。肺结核的影象学表现可以和多种肺部疾病相混淆,并且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中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它们相互误诊的根源,但是它们的发病机制是不同的。在鉴别时,要进行细致地观察、研究、比较,获得它们间不同点甚或特征的认识,再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资料综合分析,最大限度降低误诊率,努力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综合分析法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症、结核菌素试验、痰结核菌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内窥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特别是病原菌结核菌的检出对诊断起决定的意义。二、克服单纯影像观点对影像判断不可绝对化,异病同影及同病异影是客观存在,单纯以影像来确定病变性质只是推断而并非病理组织学诊断。三、熟悉肺部疾病病病理,善于把病理与影像互相认证,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以及鉴别诊断能力。四、影像的动态观察,以随时矫正自己的认识,以了解影像在疾病过程中的"动"的变化并全面分析。五、全面分析影像。六、选择最佳的影像诊断方法。专科医生应加强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技术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诊断设备和条件,综合判断减少误诊率。因而我们需要完整仔细的病史采集,全面完善的辅助检查,动态观察,全面分析并做出综合判断,就可避免误诊。
|
|
|
|
1 |
杜皓洁;张宝兰;;肺结核病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
2 |
关文华;韩铭钧;秦培鑫;李坤伟;;肺结核基本病变的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7年06期 |
3 |
王子玲;;肺结核误诊104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0期 |
4 |
叶隆昌,桑义胜,苏伯贤,张远涛,吴庆至,王立友,李月兰;抗结核药物联合卡介苗(BCG)超短程治疗肺结核病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5 |
孙仁华,罗文侗;综合医院肺结核病100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7年01期 |
6 |
张莲子,高助芬;52例难治性肺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
7 |
吕哲松,雷建华,金宝胜;肺结核病特殊情况的化疗[J];中国社区医师;1999年01期 |
8 |
唐寿康;112例肺结核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0年06期 |
9 |
徐文贤,王振海;嘉兴市流动人口肺结核病监测[J];浙江预防医学;2001年12期 |
10 |
夏永利,辛树良,康祥凤,栾庆国,蒋玉杰,刘润生,李明琴;肺结核病的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1年04期 |
11 |
郭丽英;3例肺结核病误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18期 |
12 |
王国杰,Adrian Sleigh,周刚,Sukhan Jackson,刘禧礼;成年人肺结核病的非生物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02期 |
13 |
黄少冰;;老年性肺结核延误诊断原因分析(41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12期 |
14 |
易进武;姚成刚;赵雄;曲人俏;;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CT诊断[J];兵团医学;2007年01期 |
15 |
陆国辉;黄权;曹彦;;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39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05期 |
16 |
陈益芳;杜亚平;翁丽霞;;农村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
17 |
姜翠华;;CT检查在肺结核病诊断及转归中的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05期 |
18 |
杨江明;周建英;;COPD长期应用激素并发肺结核47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05期 |
19 |
何志乔;王秀;赵文秀;田美凤;徐强君;;老年肺结核7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9年10期 |
20 |
陈苏民,杨菁;活动性肺结核病血液流变性特点及其中医瘀证辩证关系[J];微循环学杂志;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