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成润;董晓伟;;东北北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与深部结构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年02期 |
2 |
熊熊,许厚泽,徐建桥,傅容珊;大陆弹性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对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的动力影响[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4期 |
3 |
滕吉文;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及对资源与能源的控制[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2期 |
4 |
宋鸿彪,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
5 |
崔军文,李朋武,李莉;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J];地质论评;2001年02期 |
6 |
许忠淮,石耀霖;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J];地震学报;2003年05期 |
7 |
范小林,陆国新,蒋洪堪,江兴歌;扬子板块北缘壳(慢)岩石圈结构与古生代盆地[J];华南地震;1992年04期 |
8 |
郑重;;中美青藏高原数字宽频带地震观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3年01期 |
9 |
焦述强;金振民;;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96年02期 |
10 |
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对大陆变形影响[J];地质论评;1998年01期 |
11 |
高怀雄;陕西秦巴地区金属矿床密集区的岩石圈结构及深部成矿作用[J];陕西地质;2001年02期 |
12 |
马福臣;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4期 |
13 |
史卜庆,郑凤云,顾勤,周瑶琪,吴智平;济阳坳陷济阳运动的动力学成因试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14 |
金之钧,殷进垠,谢方克,吕修祥;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J];地质科学;2003年03期 |
15 |
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16 |
蒋能强;;四川岩石圈结构的初步划分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J];四川地震;1985年03期 |
17 |
杨立强,王光杰,张中杰,邓军,赵爱华,王建平;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8 |
刘绍文,王良书,龚育龄,李成,李华,韩用兵;济阳坳陷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3期 |
19 |
曹洁冰,周祖翼,吴能友,钟广法,王嘹亮;曾母盆地西部岩石圈特性与有效弹性厚度:来自构造模拟的约束[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
20 |
李茹;章大港;周瑶琪;赵俊猛;;辽西地区中生代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的有限元模拟[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