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汶川8级大地震强余震电磁异常监测研究

詹艳  王立凤  赵国泽  汤吉  陈小斌  王继军  叶佰元  徐建郎  
【摘要】:正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_S8.0特大地震。为了抓住汶川8级大地震后强余震可能发生的机会,我们利用对地震前兆异常反映灵敏的电磁方法在强余震区进行连续监测工作,监测电磁场和大地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它们与强余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碧泉;郁曙君;;余震序列的研究及强余震的预测(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11期
2 王泽皋;刁桂苓;;中国河北邢台地区又发生5.8级强余震[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9期
3 王碧泉,王春珍;余震序列的时空特征[J];地震学报;1983年04期
4 户志刚;金学申;;邢台强余震前的异常波形[J];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02期
5 鄢家全,时振梁,环文林,汪素云;强余震的断层面解特征[J];地震学报;1980年04期
6 曲延军;新疆部分地震的余震序列特征及强余震预报[J];内陆地震;1990年01期
7 平建军,张青荣;对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两次强余震发震时间的灰色预测[J];山西地震;1994年01期
8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2003年9月27日中蒙俄交界处7.9级大震的预测回顾[J];华北地震科学;2004年03期
9 王泽皋,刁桂苓;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九日邢台5.8级强余震[J];西北地震学报;1985年S1期
10 毛春长;利用b值截距法估计强余震震级[J];山西地震;1989年03期
11 戴英华,李淑莲,孙清杰;唐山地震的超晚期强余震估计[J];华北地震科学;1997年04期
12 石川有三,朱传镇,曹天青;唐山、海城、盐源—宁蒗地震强余震特征[J];地震学报;1983年01期
13 华爱军,刁守中,王红卫;强余震“等待时间”判别方案预报效能的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年02期
14 R.S.Matsu'ura;王林瑛;;一些强余震前余震活动的前兆性平静和恢复[J];世界地震译丛;1997年04期
15 张嘉延;唐山强余震前震源深度的变化[J];地震;1981年05期
16 韩渭宾,王虹,曾健,席敦礼;模式识别在强余震等早期综合判别中的应用研究[J];地震;1994年04期
17 刘志辉,刁建新;张北5.6级强余震宏观烈度考察[J];华北地震科学;2000年02期
18 潘文杰;李秀英;赵仁甲;;唐山中强余震前震中附近的余震空缺现象[J];华北地震科学;1984年03期
19 陈定国;华南六级以上地震的强余震[J];华南地震;1990年02期
20 吴培稚,刘文龙,陈宇卫;用不等间距统计法对唐山余震序列的研究[J];地震;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艳;王立凤;赵国泽;汤吉;陈小斌;王继军;叶佰元;徐建郎;;汶川8级大地震强余震电磁异常监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果明;周长义;;多次地震重迭地震图的同态信号处理[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3 蔡晨;宁杰远;;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的精确定位[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滕吉文;;攀-西构造带红格、鱼鲊地区结晶基底的断裂构造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5 吴开统;;强余震的灾害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6 ;阪神-淡路大地震对神户市的破坏和影响(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灾害管理研究队对1995年1月17日阪神-淡路大地震的研究报告)[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韩延本;郭增建;赵娟;彭青玉;吴谨冰;;地球自转变化与中国西部的大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江在雄;;1411年当雄大地震史料的可靠性及考证[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9 何小林;李萼雄;;汶川大地震后桥梁防震挡块的思考[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10 宋天锐;;关于岩石钾肥、古—新地震和人造甲烷水合物的思维启迪[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斌;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集成中关键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冉勇康;我国几个典型地点的古地震细研究和大地震重复行为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7年
3 殷跃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CRUSTAB)[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4 万柯松;地震台阵技术在地震学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刘桂萍;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袁丽侠;宁夏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薛霆虓;大尺度断层活动数值模拟及地震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余怀忠;地震前兆物理模型与地震预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9 万永革;地震物理过程模型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10 郑文衡;地球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计算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园青;云南地区震前舒曼谐振异常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2 杨竹转;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其机理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3 林碧苍;昆仑山口西地震序列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张红霞;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频率域台阵技术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梁建宏;地震快速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6 罗国富;基于应力释放的大震增(减)震模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7 孙安辉;区域地壳速度结构的天然地震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8 罗红;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地震预防机制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赵庶凡;地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10 朱荣;从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的初探[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杰;陕甘余震不会影响震灾防范状态[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左丽琼;绷紧防治地质灾害这根弦[N];广元日报;2009年
3 杨维汉;地震局编制强余震影响范围预测图[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特派记者 邱瑞贤刘艺明;专家:强余震仅限于重灾区[N];广州日报;2008年
5 张萍王向华;地震专家谈余震[N];四川日报;2008年
6 记者 于青;日本强余震已造成4人死亡[N];人民日报;2011年
7 陈远 栾力夫 任海军;地震“频发期”到了吗?[N];中国矿业报;2010年
8 王生伟;青川4.5级强余震未造成损失[N];广元日报;2010年
9 周飙;美国地震预警机制值得借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蒋建科;建筑大计 勿忘抗震[N];人民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