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吴海波姚运生薛军蓉寥武林  
【摘要】:正三峡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岩溶溶洞发育,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自2003年5月水库蓄水以来,该区记录了大量的地震事件。这些事件中除了构造地震外,还包含了许多塌陷、滑坡、爆破等。利用这些数字波形资料,采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快速有效识别地震类型的方法,对水库地震快速应急、趋势预测分析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安民,张玉云,陈岳忠,殷洪山;SSJ数字式地震事件记录器[J];地球物理学报;1987年06期
2 谢小勇;;地震预测技术面面观[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6期
3 郑文俊;李传友;王伟涛;尹金辉;魏占玉;;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J];地震地质;2008年03期
4 张邦花;郭红侠;田洪水;李洪奎;;济南南部山区的古地震事件岩石学识别[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杨杨;;通海大地震亲历记[J];防灾博览;2011年02期
6 梁凯利;马玉香;石玉颜;;20世纪山东近海第一次重大地震事件[J];防灾博览;2005年06期
7 ;日本9.0级地震事件[J];防灾博览;2011年02期
8 朱文林,张德存;新一代系统CDSN应用地震数据的格式及其使用方法[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年06期
9 张大卫;徐崇业;;美研究用蟑螂和老鼠预报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1979年06期
10 朱文林,姚立平,张德存,牟其铎;新一代CDSN地震事件盘的生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1期
11 邱宏茂,范万春,孙煜;基于能量分布特征的地震事件自动识别[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年06期
12 徐龙军;谢礼立;;集集地震近断层地震动频谱特性[J];地震学报;2005年06期
13 张玉敏;盛谦;张勇慧;朱泽奇;;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拟合[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14 唐杰;卢建伟;刘勇;;双频激电法在豫西南某金铜矿勘查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0年05期
15 吴龙丽;;压制抽油机噪音的三维矢量组合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6期
16 刘建军;李跃明;车爱兰;;长周期地脉动观测在西安地区地下构造调查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17 袁中华;;豫北地震快速应急联队成立[J];中国应急救援;2008年02期
18 孙煜,范万春,许进,邱宏茂;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地震事件分类[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5年01期
19 易桂喜;王思维;;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20 孙俊仁;;应从战略角度研究地震科普问题[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海波;姚运生;薛军蓉;寥武林;;长江三峡地区地震事件频谱特征及分类问题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杜远生;韩欣;;论地震事件沉积[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梁静;华正兴;;CDSN地震事件带(盘)的转储与编辑[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S.M.Flatt;吴如山;;以随机介质为模型的岩石圈引起的地震P波横跨大型地震台阵的透射起伏和角度非相关[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5 林晓玲;冯地清;;中近距离爆炸与地震的识别[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三)[C];1994年
6 韩梅;于师建;刘广亮;;基于频移的煤岩介质电磁波衰减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光萍;阮百尧;罗润林;;一种新的Dias模型频谱参数的反演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宝红;;注水诱发地震事件实例综述[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9 杨选辉;李强;沈萍;张斌;;一次爆破与地震事件的初步分析[A];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齐书勤;;中国地震文图编选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洪体;数字地震仪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王彬;利用多种震源测量介质波速度变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冉勇康;我国几个典型地点的古地震细研究和大地震重复行为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7年
4 陈时军;不同构造环境的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5 唐刚;基于压缩感知和稀疏表示的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D];清华大学;2010年
6 张瑞青;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上地幔过渡带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7 王喜珍;小波变换在地震数据压缩和震相到时拾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8 吴火珍;地震滑坡频谱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地震事件和震相检测处理系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2 曾宪伟;利用小波包变换识别地震和爆破[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3 白石羽;延庆—怀来盆地地面运动的理论模拟与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吴有亮;复杂构造地区三维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及在工程中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朱荣;从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的初探[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孙英杰;微地震震源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史翔;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川—邓家地区构造变形样式及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8 徐小明;柴西狮子沟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9 陈宏峰;中国地震仿真网格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任克新;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IASPEI新震级标度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乐 贾运华;我国地震应急预案作重大调整[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特派记者 邱瑞贤刘艺明;专家:强余震仅限于重灾区[N];广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峰;甘肃省地震“监测网络”保安全[N];甘肃日报;2007年
4 周杰;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柯宗;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地震[N];工人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吴岗;中国古地层探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程众 宁志杰;回眸8·16地震[N];赤峰日报;2007年
8 吕云祥;地震中的科学随想[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记者 段金平;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第四系断裂面[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赵亚辉;记住灾难——为了远离灾难[N];人民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