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地震序列和震源破裂过程初步分析
【摘要】:1999年9月21日01时47分,我国台湾省南投县集集镇发生了Ms7.6地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资料和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研究了这次地震余震序列的特征和主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得出:单位时间内余震次数n随时间按修正的大森公式衰减:对于ML≥4.5的余震,n=K/(t+c)~p,其中,K=25.7,c=0.11,p=0.81。而累积的震级-频度关系为lgN=a-bM,a=5.95,b=0.84。余震震中分布在北北东—南南西至近北—南方向上的长约100km,宽约40km的矩形区域内,与矩张量反演所得到的发震断层走向一致。沿断层面走向和垂直于断层面走向的深度剖面则显示,余震震源的深度越向北越深,越向东越深。余震空间分布与矩张量反演所得到的发震断层倾斜方向一致,表明了集集地震的发生与欧亚大陆板块向东俯冲,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俯冲的地震构造密切关联。 作者运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这次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用矩张量反演方法求得了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用经验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从不同台站的P波和s波震相中提取了相对的震源时间函数;通过反演这些依赖于方位的相对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这次地震震源破裂的时空过程。矩张量反演表明,这次地震的错动总体上以逆冲为主,具有较小的左旋走滑分量。反演所得节面Ⅰ参数为:走向17°,倾角28°,滑动角87°;节面Ⅱ参数为:走向201°,倾角62°,滑动角92°。由余震震源分布和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分析判断,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矩张量反演所得的节面Ⅰ,即这次地震是发生在走向17°,倾向107°,倾角28°,滑动角87°的断层面上的左旋-逆断层错动。标量地震M_0=3.5×10~(20)N·m,矩震级M_w=7.6。从不同台站的P波和S波震相中提取的相对震源时间函数表现出方位依赖性,表明了这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与破裂过程的复杂性;但从所求得的平均的震源时间函数看,总体上,这次地震的整个破裂过程持续约27S。反演依赖于方位的相对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的关于这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快照”(snapshot)揭示了这次地震破裂过程的时空复杂性。从“记忆式”快照看,较浅部的破裂开始于断层的南端,然后向北、向浅部发展,总体上是一单侧破裂。从“遗忘式”快照看,尽管破裂由南向北、由深到浅传播,但破裂并不是“一往直前”,而是“迂回曲折”发展的。从滑动的静态分布看,这次地震有多个破裂区,最大错距大于4.0m的破裂区有三个:第一个破裂区中心在断层南部,深约28km,最大错距约4.4m;第二个破裂区的中心在第一个破裂区中心北四方向50km处,深约15km,最大错距约4.5m;第三个破裂区达到了地表面,其破裂中心在断层面的北部,是这次地震错动最大的区域,错距达6.0m。所有破裂区构成在南北方向长约100km、倾向方向宽约75 km的破裂区。
|
|
|
|
1 |
许力生,G.Patau,陈运泰;用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从GDSN长周期波形资料中提取1999年集集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J];地震学报;2002年02期 |
2 |
王卫民,赵连锋,李娟,姚振兴;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
3 |
毛燕;刘娜;段洪杰;张潜;;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08年S2期 |
4 |
周家玉,陈运泰,倪江川,王鸣,王培德,孙次昌,吴大铭;用经验格林函数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J];地震学报;1993年01期 |
5 |
许向彤!中国北京100081,陈运泰!中国北京100081,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1995年7月20日怀来盆地M_L=4.1地震的破裂过程[J];地震学报;1999年06期 |
6 |
周云好,许力生,陈运泰;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_S8.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J];中国地震;2002年03期 |
7 |
周仕勇;陈晓非;;近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Ⅱ.9.21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破裂过程的近场反演[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1期 |
8 |
彭阜南,叶银灿;台湾9.21集集地震考察兼论强震发震断层[J];地震地质;2004年04期 |
9 |
林仙坎;;用地震定位的方法研究1999年9月21日台湾省集集地震的破裂过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01期 |
10 |
陆阳泉,钱家栋,刘建毅;大型花岗岩标本缓慢膨胀破裂过程中电阻率和声发射前兆特征的实验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2期 |
11 |
秦嘉政,刘祖荫,张俊伟;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J];地震研究;1997年01期 |
12 |
陈学忠;吕坚;王慧敏;;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J];地震;2008年01期 |
13 |
林邦慧;董大南;胡小幸;;用复合形法反演1966年3月8日马兰6.8级地震及3月22日东汪6.7级地震破裂过程[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S1期 |
14 |
陈正炎,洪耀明,陈顺天;头汴坑溪一江桥上游河道震后之复建[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1期 |
15 |
陈祥熊;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震源参数综合判定[J];福建地震;2003年01期 |
16 |
闻军;勾宪斌;赵京轶;;邢台石膏矿矿震孕育过程及警示[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02期 |
17 |
E.L.Olson;R.M.Allen;王晓权;;地震破裂的确定性性质[J];世界地震译丛;2007年02期 |
18 |
秦嘉政;刘丽芳;钱晓东;;根据地震定标律研究汶川8.0级地震的破裂特征[J];地震研究;2008年S1期 |
19 |
孙萍;彭建兵;殷跃平;吴树仁;;黄土拉伸试验及其破裂过程仿真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2期 |
20 |
张艳博;刘善军;;含孔岩石加载过程的热辐射温度场变化特征[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