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
【摘要】:正本文搜集了6个 CDSN 台站(LSA、LZH、ENH、KMI、QIZ、WMQ)以及2个 GDSN 台站(CHTO、 SHIO)的近300条穿过青藏高原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记录,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分析了这些地震波的基阶勒夫波的偏振方向,从而确定波到达台站的入射方向对于大圆的偏离。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内部传播的
|
|
|
|
1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2 |
张瑞青;;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过渡带速度结构[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3期 |
3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4 |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5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6 |
朱守彪;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
7 |
张文,张卫红,潘起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冻结强度的影响因素[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8 |
吴青柏;蒋观利;蒲毅彬;邓友生;;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
9 |
张省举;董义国;;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J];物探与化探;2007年05期 |
10 |
郭亚平;青藏高原较强地震发生的时间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
11 |
罗中舒;;板块构造与青藏高原煤田关系的探讨[J];煤炭学报;1980年02期 |
12 |
程国良,白云虹,李素玲,孙宇航;红河断裂带白垩纪古地磁及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J];地震地质;1988年04期 |
13 |
辜学达;赵友年;;论青藏高原之印支运动[J];地质通报;1988年02期 |
14 |
张东宁,许忠淮;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应力状态及构造运动的三维弹粘性数值模拟[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
15 |
林清,金会军,程国栋,李宁;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J];冰川冻土;1996年04期 |
16 |
孔昭宸,杜乃秋,山发寿;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时空变化的初步探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
17 |
;第15届国际HKT学术会在成都召开[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
18 |
袁道阳,张培震;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
19 |
李廷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2年07期 |
20 |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