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

陈虹  黄忠贤  
【摘要】:正本文搜集了6个 CDSN 台站(LSA、LZH、ENH、KMI、QIZ、WMQ)以及2个 GDSN 台站(CHTO、 SHIO)的近300条穿过青藏高原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记录,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分析了这些地震波的基阶勒夫波的偏振方向,从而确定波到达台站的入射方向对于大圆的偏离。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内部传播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2 张瑞青;;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过渡带速度结构[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3期
3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4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5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6 朱守彪;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7 张文,张卫红,潘起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冻结强度的影响因素[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吴青柏;蒋观利;蒲毅彬;邓友生;;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9 张省举;董义国;;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J];物探与化探;2007年05期
10 郭亚平;青藏高原较强地震发生的时间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11 罗中舒;;板块构造与青藏高原煤田关系的探讨[J];煤炭学报;1980年02期
12 程国良,白云虹,李素玲,孙宇航;红河断裂带白垩纪古地磁及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J];地震地质;1988年04期
13 辜学达;赵友年;;论青藏高原之印支运动[J];地质通报;1988年02期
14 张东宁,许忠淮;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应力状态及构造运动的三维弹粘性数值模拟[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15 林清,金会军,程国栋,李宁;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J];冰川冻土;1996年04期
16 孔昭宸,杜乃秋,山发寿;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时空变化的初步探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17 ;第15届国际HKT学术会在成都召开[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18 袁道阳,张培震;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19 李廷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2年07期
20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虹;黄忠贤;;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张雪梅;孙若昧;滕吉文;;非线性反演中国青藏高原及其邻区S波速度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殷跃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5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6 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7 姜枚;宿和平;薛光琦;G.Poupinet;G.Wittlinger;;1993年唐古拉山-锡铁山剖面的天然地震探测工作[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青藏高原新构造及晚新生代古大湖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9 邓万明;;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位置——关于青藏高原非对称陆内俯冲作用的讨论[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丁志峰;曾融生;吴大铭;;青藏高原的P_n波速度及莫氏面的起伏[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3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4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5 程顺有;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6 陈文;~(39)Ar-~(40)Ar定年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多期地质事件年代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丁开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李振清;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现代热水活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2年
9 金胜;青藏高原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坤;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冻土分布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武力超;青海西宁盆地早中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施美凤;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焦扬;青藏高原及邻区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晓莉;青藏高原GPS速度场的形变特征及岩石圈形变动力机制[D];长安大学;2003年
8 袁四化;初论阿尔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对柴西盆地形成的约束[D];吉林大学;2006年
9 顾勤平;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瑞利波群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陈磊;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S波品质因子三维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丛荣;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夏珺;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图出炉[N];人民日报;2007年
3 记者 晓勇;青藏高原存在明显臭氧低值中心[N];西藏日报;2006年
4 朱立平 李斌;青藏高原隆起之“路”[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5 记者 窦涛;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硕果累累[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记者 赵凡;西藏在530万年前可能是热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赵凡;大陆碰撞全过程都在为青藏高原造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胥波;申报青藏高原世界地质公园[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熊熙玲;我国陆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N];中国财经报;2007年
10 记者 于德福;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状况首次系统摸清[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