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摘要】:正1 第四纪活动断裂活动强度具明显的分区特点从四川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来看,四川第四纪活动断裂大致以北东向龙门断裂带和北西向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断裂活动强度显示了西强东弱的分区特点。西部地区活动断裂主要分布在“川滇菱形断块”与“川青断块”的边界上.断裂规模大,活动时代多属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性质主要
|
|
|
|
1 |
张西娟;曾庆利;马寅生;;断裂带中的流体活动及其作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6年03期 |
2 |
焦青;邱泽华;;北京平原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研究进展[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6年00期 |
3 |
方鸿琪;苗心宽;赵树栋;;唐山地震的发震机制与地震效应——关于唐山活动断裂带的初步研究[J];工程勘察;1981年02期 |
4 |
易桂喜,闻学泽,徐锡伟;川滇地区若干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研究[J];中国地震;2002年03期 |
5 |
田勤俭;张军龙;;蒙古阿尔泰东缘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J];地震地质;2008年01期 |
6 |
唐方头;邓志辉;梁小华;蒋浦;;龙门山中段后山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3期 |
7 |
周硕愚;吴云;施顺英;陈志遥;;汶川8.0级地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及与其它大震的比较[J];地震学报;2009年02期 |
8 |
王东卫;薛先棣;孙海波;杨志杰;;淄青天然气管道工程区域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2期 |
9 |
赵国光;青藏高原北部的第四纪断层运动[J];中国地震;1996年02期 |
10 |
张景发;刘德权;贺群禄;苏刚;;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几何结构和分段特性及成因分析[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996年00期 |
11 |
袁炳祥;谌文武;梁收运;李金城;;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带对地质选线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02期 |
12 |
姚大全,汤有标,李杰,刘加灿;活动断裂带上的粘滑和蠕滑标志及其研究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4期 |
13 |
潘建雄,黄日恒,邱奕超;桂东民乐──双凤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运动学特征[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
14 |
江在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及强震危险性评估》一书评介[J];国际地震动态;1999年03期 |
15 |
张景发,王四龙,赵学军;TM图像亮度剖面分析在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1995年03期 |
16 |
孟广魁,何开明,班铁,焦德成;氡、汞测量用于断裂活动性和分段的研究[J];中国地震;1997年01期 |
17 |
陈柏林,党光明,崔巍,张永双,董诚,刘建生;河西走廊地壳稳定性研究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
18 |
龚红胜;朱杰勇;陈刚;;昆明市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关系的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3期 |
19 |
周保;彭建兵;张骏;;青海省活动断裂带分布发育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5期 |
20 |
何文贵;袁道阳;葛伟鹏;罗浩;;祁连山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冷龙岭断裂滑动速率的精确厘定[J];地震;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