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傅征祥姜立新粟生平  
【摘要】:正主要研究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大尺度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统计分析表明,该研究区的浅源强震集中发生在4个地震区中:①中国大陆东部的华北地震区(31°-42°N);②中国大陆东部的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③中国大陆西部及其邻区的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④中国大陆西部及其邻区的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傅征祥,姜立新;中国大陆及邻区大尺度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板块耦合的力学机制[J];中国地震;1997年01期
2 傅征祥,程燕;中国大陆东部地震区的纬向划分和地震活动幕的分析[J];中国地震;1988年03期
3 钮泽蓁;;1981年地震区土房国际讨论会概况[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5期
4 单修政;;1556年华县地震人口死亡原因浅析[J];灾害学;1988年04期
5 张生源,谢原定;天水地震区浅层地质构造[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6 邹谨敞;1927年古浪大震区发现新断层[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4期
7 ;为什么是汶川?[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8年06期
8 王光弟;;地震地质工作十年——纪念四川省地震局成立十周年[J];四川地震;1981年01期
9 陈国能;;东南地洼区(部分地区)地震迁移特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6年04期
10 李清河,郭建康,闵祥仪,周民都;天水地震区深部构造与地震关系初步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11 蔡静观,张喜玲,李永莉,王兴辉,雷素华;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J];地震研究;1997年04期
12 丁伯阳;蒋蓓;曹亮;;浙江省泰顺珊溪水库2.4~2.16地震的民房破坏调查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3 马世峰;马桂霞;马小杰;;我国煤层瓦斯赋存与地震带分布的关系[J];煤炭科学技术;2007年12期
14 薛丁;;东北地震区地震活动趋势数学建模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8年03期
15 苏英;王梅;;近10年来陕西省地震时空分布特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6 张淑萍;于贵华;;海峡两岸汶川地震专题研讨会内容介绍[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1期
17 许国昌;强震区人工岩质路堑边坡的破坏及稳定性评价[J];西北地震学报;1981年03期
18 杨章;新疆天山地震区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前的b值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3年01期
19 陈维廷;;地震烈度[J];四川地震;1982年04期
20 张绍治;溧阳地震区应力过程的构造分析[J];地震研究;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征祥;姜立新;粟生平;;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浅源强震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地震力学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2 夏怀宽;卢造勋;牛雪;张国臣;;辽西朝阳地震区深部构造与地震[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李钦祖;于利民;王吉易;万迪堃;陈绍绪;;中国大陆强地震的成组活动和概率预报[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4 梁中华;唐荣余;宋建军;;溧阳地震区地壳深部结构[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5 赵盼盼;陈九辉;刘启元;李昱;李顺成;郭飚;王峻;齐少华;;汶川地震区地壳速度相对变化的地震环境噪声自相关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宗晋;高祥林;;中国和美国大陆地震构造的比较[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7 郭良迁;;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的应变特征和昆仑山口西地震[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8 秦四清;薛雷;黄鑫;王媛媛;;青海、甘肃与宁夏地区未来大地震预测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张洪双;田小波;滕吉文;;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岩石圈厚度[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环文林;黄纬琼;张晓东;吴宣;;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的划分及其地球动力学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桂喜;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壳上地幔Rayleigh面波相速度结构与方位各向异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洪波;东濮及邻区中生界地层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喻烟;汶川地震区地震动估计经验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4 李亦纲;漳州及其邻区三维构造建模与强地面运动预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5 解秋红;渤海及邻区地应力场分析及构造稳定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付兆辉;垦东凸起及邻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代传固;黔东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王亚军;模糊随机损伤力学及模糊随机损伤有限元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9 邓晓东;云贵高原及邻区次生氧化锰矿晚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构造和古气候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万永革;“地震静态应力触发”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桐;东北地震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2 胡国超;遥感技术在“5.12”地震重灾区汶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燕云鹏;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分形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4 盖殿广;地震预报中的OLAP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冯志仁;鲁能宝清发电厂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尚英男;绵竹S1井及其邻区温泉地下水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7 梁春涛;东亚及邻区地幔体波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8 任立奎;南盘江坳陷东部及邻区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赵盼盼;汶川地震区地壳速度相对变化的地震环境噪声自相关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10 尹紫红;地震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符王润;广东不能对地震掉以轻心[N];广东科技报;2008年
2 《城市与减灾》杂志社编审 吕苑苑;直面震灾,我们准备好了吗?[N];中国经营报;2008年
3 孝文;震前细微地质变化有望预警地震[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崔熙琳;《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文摘》出版[N];中国矿业报;2009年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小凤;在青藏高原建立科学考察站[N];西部时报;2009年
6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尹婷婷;成都主城区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N];成都日报;2008年
7 张晓松陈菲;威力巨大 很难抗拒[N];人民日报;2008年
8 石风;解读中国地震带[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吕清金川;印尼苏门答腊岛强震不断[N];工人日报;2007年
10 赵凡;世界首批1∶250万大区域地质图系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