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的关联空间及地震灰色模型
【摘要】:正地震成因、地震孕育发展、地震动力学过程及地震前兆因素等在当前人们的认识水平上尚具有极大的模糊性。这不仅表现在系统的边界上,往往系统中各层次和各因素的内函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把地震系统,包括震源、传播介质、地壳效应、地面效应和接收仪器看做
|
|
|
|
1 |
朱传镇;地震预报研究与地震前兆[J];地震研究;1984年05期 |
2 |
李起彤,南金生,陈晓明,徐壑;新沂地裂缝及其地震前兆意义[J];地震;1988年06期 |
3 |
秦嘉政;云南地区尾波衰减及其与地震前兆的关系[J];地震研究;1988年04期 |
4 |
罗久里;韩渭宾;刘冬燕;彭涛;;地震前兆的动力学特征——是否存在着地震前兆吸引子?[J];大自然探索;1989年03期 |
5 |
张国民;关于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震;1993年02期 |
6 |
张绍治,姜慧兰,范桂英;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M_s4.7级地震的预测及前兆[J];华南地震;1993年02期 |
7 |
许晏平;;日通过检测高频电荷变化捕捉地震前兆[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7期 |
8 |
杜品仁!中国北京100029,蒋和荣!中国北京100080,郭兼善!中国北京100080;电离层异常能否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J];地震;1998年02期 |
9 |
Pascal Bernard;4 地震前兆与地壳“瞬变”[J];国际地震动态;1999年06期 |
10 |
周振安;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常见故障分析处理[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5期 |
11 |
吴忠良,王林瑛;可能的地震前兆的一个统计性质及其与地震类型的关系[J];地震学报;2004年S1期 |
12 |
郑永通;;对当前地震预报现状的思考[J];山西地震;2007年04期 |
13 |
;“地震鲇”的传说[J];社区;2008年11期 |
14 |
王秀文;《地震前兆和预报方法的系统研究》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J];地震;1989年01期 |
15 |
冯德益;;对我国地震预报战略思想的几点看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3年01期 |
16 |
耿杰,魏焕,张昭栋;中强地震前山东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模糊分维特征研究[J];地震研究;1997年03期 |
17 |
梁子斌,钱家栋,赵和云,蔡红卫,张慧;用二相介质有限元方法对共和7.0级地震前兆的数值模拟[J];西北地震学报;1997年03期 |
18 |
严尊国!中国武汉430071,钱家栋!中国北京100036,陈俊华!中国武汉430071,李胜乐!中国武汉430071;地震前兆异常识别技术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2000年06期 |
19 |
黄赞;;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历史与未来[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年04期 |
20 |
张正霞;;对山西地震前兆台网运行工作的思考[J];山西地震;2007年04期 |
|
|
|
|
|
1 |
谭承业;;地震前兆的关联空间及地震灰色模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
2 |
杨明德;;兴海7.0级地震前兆[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3 |
杨军;田韬;卢永;;用于地震前兆探测的岩石声发射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4 |
张肇诚;;两类地震前兆[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
5 |
徐岩冰;王焕玉;王辉;孟祥承;马宇倩;卢红;张吉龙;石峰;王平;李新乔;赵小芸;;位置灵敏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系统的研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6 |
陈绍绪;;地震前兆形变场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7 |
杨玉荣;;流体地震前兆灵敏性分析[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8 |
张永仙;张国民;石耀霖;;地温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9 |
周硕愚;张荣富;;地震前兆普适特性的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10 |
付子忠;;中国数字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的设计、研制和集成联调[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