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活动造山带的隆升机制与地表过程
【摘要】:龙门山是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线性的、非对称的边缘造山带。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相继发生后,国际地学界对龙门山地质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之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地区之一。众所周知,自从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板块间的碰撞和构造缩短一直是山脉形成的主要机制,构造驱动的山脉成因说影响了近三十年来人们对山脉的研究。但是近年来却提出了一些新的山脉形成机制。目前在国际上业已提出了4种龙门山隆升机制,分别为:1地壳缩短(Crustal shortening)机制;2地壳均衡反弹(Crustalisostatic rebound)机制;3挤出(Extrusion)机制;4下地壳通道流(Channel flow)机制。鉴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与相邻的沉积盆地是在盆-山体制和盆-山-原体制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孪生体,地表沉积记录与造山带隆升机制具有耦合关系。现今青藏高原东缘在构造地貌上由原(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造山带)‐山(龙门山)‐盆(四川盆地西部)3个一级构造地貌单元和构造单元组成,显示为盆‐山‐原体制。虽然这种新生代以来的盆‐山‐原体制的形成对应于印亚碰撞及其碰撞后作用,受到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控制。但是盆‐山体制却是印支期‐燕山期构造活动的产物,受到特提斯域基买里大陆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汇聚与碰撞作用的控制。因此,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中最为复杂的构造单元,是该区岩石圈过去历史信息的载体。龙门山是印支期以来构造作用形成的山脉,是晚三叠世以来构造叠加的产物,既保存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的隆升机制及其产物,又叠加了喜山运动的隆升机制及其产物,成为多次、多种构造隆升机制叠合的复杂地质体。"中生代龙门山"与"新生代龙门山"具有不同的构造体制(盆‐山体制或盆‐山‐原体制)和不同的隆升机制。显然龙门山隆升过程所具有历史性和叠加性,体现了多期、多种隆升机制的叠加。因此,如何从地表过程和地质历史演化的角度甄别不同时期的隆升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沉积盆地记录的的地表过程和沉降机制去识别龙门山的隆升机制及其转换过程,通过对地表沉积盆地记录(盆地类型、充填序列、充填样式、沉降机制、物源体系、不整合面、砾岩和沉积通量等)的对比和动力学模拟,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地表过程与造山带隆升机制的地质耦合模型,包括晚三叠世大型楔状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锦屏山构造缩短、负载机制、侏罗纪-早白垩世大型板状前陆盆地与龙门山地壳均衡反弹机制、晚白垩世以来前缘小型楔状前陆盆地、后缘断陷盆地与龙门山下地壳流(挤出)机制的地质耦合模型,探索了龙门山隆升机制的转换过程及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
|
|
|
|
1 |
蔡海磊;蔡雄飞;顾延生;;昆仑山何时开始隆升[J];海洋地质动态;2007年05期 |
2 |
李建星;岳乐平;徐永;孙蕗;孙勃;王晓勇;白斌;;从山前砾石看黄河形成与吕梁山隆升[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
3 |
杨坤光,马昌前,许长海,杨巍然;北淮阳构造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差异性隆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年02期 |
4 |
马寅生,崔盛芹,吴淦国,吴珍汉,朱大岗,李晓,冯向阳;辽西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000年03期 |
5 |
吴珍汉,崔盛芹,吴淦国,朱大岗,冯向阳,马寅生;燕山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J];地质论评;2000年01期 |
6 |
吴珍汉,崔盛芹,吴淦国,朱大岗,冯向阳,马寅生;燕山山脉隆升的动力学过程[J];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
7 |
张兆琪;;山西大同口泉山隆升-挠褶构造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8年04期 |
8 |
林秀斌;陈汉林;Karl-Heinz WYRWOLL;程晓敢;王旭龙;付可昂;廖林;肖骏;Bryan KRAPEZ;;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J];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
9 |
邓宾;刘树根;李巨初;王国芝;刘顺;李智武;李祥辉;;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隆升作用与流体活动耦合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
10 |
李宝龙;季建清;罗清华;龚俊峰;庆建春;;滇西点苍山—哀牢山隆升构造样式和隆升时限[J];地震地质;2012年04期 |
11 |
刘树根,罗志立,戴苏兰,Dennis Arne,C.J.L.Wilson;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J];地质学报;1995年03期 |
12 |
李致新,王勇峰,杨巍然;大洋洲查亚峰的形成与演化[J];地球科学;2000年01期 |
13 |
韩国卿;刘永江;李俊杰;白晶哲;孙晓猛;温泉波;吴琳娜;;黑龙江省东北部桦南隆起的隆升时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
14 |
曹凯;王国灿;刘超;孟艳宁;;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15 |
王心源,朱诚;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隆升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3期 |
16 |
王运生,王士天,李渝生;滇西北玉龙雪山隆升机制[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
17 |
吴中海,吴珍汉,万景林,周春景;华山新生代隆升—剥蚀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3期 |
18 |
柳永清,王宗秀,金小赤,李涛,李寅;天山东段晚中生代—新生代隆升沉积响应、年代学与演化研究[J];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19 |
马前;舒良树;朱文斌;;天山乌—库公路剖面中、新生代埋藏、隆升及剥露史研究[J];新疆地质;2006年02期 |
20 |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刘永江;袁四化;;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