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正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NE走向龙门山断裂带由后山茂汶—汶川、中央北川—映秀和前山彭县—灌县等多条断裂组成,几何结构十分复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 8.0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的中—北段;地震破裂从点位31°N、103.4°E开始,向北东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单侧扩展,且局部扩展到龙门山前山断裂中段,形成总长约240km的地表破裂带(Xu et al,2009),而余震密集分布带则长达近330km,强余震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易桂喜等,2011)。汶川Ms 8.0地震被认为是巴颜喀拉块体朝E-SE方向的挤出运动受到华南地块阻挡、沿该块体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长期积累应力应变并突然释放的结果(Rovden et a1.,2008;滕吉文,2008;Zhang et al,2010;闻学泽等,2010)。
|
|
|
|
1 |
丁原章,曾宪译,陈益明;新丰江水库区诱发地震的余震活动[J];地震地质;1982年01期 |
2 |
宋文,黄毓珍;武定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7年03期 |
3 |
陈颙;用震源机制一致性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新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2期 |
4 |
王凯,高莉萍,姚振兴,张受生;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
5 |
韦宝珠,王凯,姚振兴;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J];中国地震;1992年01期 |
6 |
马文涛;体波单震相测定震源机制的方法[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
7 |
刁桂苓,王绍晋,龙晓帆,于利民,李钦祖;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6年04期 |
8 |
马淑田,姚振兴,纪晨;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M_S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
9 |
刁桂苓!中国石家庄050021,张四昌!中国石家庄050021,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高景春!中国石家庄050021,王俊国!中国天津300201;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
10 |
吴荣辉,梁尚鸿,赵里,赵燕来;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1989年02期 |
11 |
王绍晋,于利民,李钦祖;利用、振幅比资料测定澜沧—耿马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1年03期 |
12 |
陈益明;岳阳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1年03期 |
13 |
姚殿义;杜迎春;刘素英;;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3期 |
14 |
赵志新,尾池和夫,松村一男,徐纪人;中国大陆性地震的余震活动的 p 值[J];地震学报;1992年01期 |
15 |
赵明,陈运泰,巩守文,王庆良;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2年04期 |
16 |
刘瑞丰,李鸿吉,陈培善,党京平;大同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2期 |
17 |
董娣;桑向国;刘锐;李风军;;震源机制对近场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8年01期 |
18 |
郑建常;潘元生;万连初;代磊;;青岛崂山M_L4.1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年04期 |
19 |
杨清源,陈献程,胡毓良;诱发地震中的非双力偶震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年01期 |
20 |
王绍晋,龙晓帆,罗淑进;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J];地震研究;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