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晓平,邓起东,张培震,徐锡伟,于贵华,冯先岳;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J];地震地质;1998年03期 |
2 |
丁文龙,王燮培,李衍达,郑求根;柴西地区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6期 |
3 |
向宏发,虢顺民,张晚霞,张秉良;逆断裂在浅部松散层中的破裂传播方式[J];地震地质;1995年03期 |
4 |
冯先岳,陈杰,李军,赵瑞斌,邓起东,张培震,徐锡伟,杨晓平;霍尔果斯活动构造的断裂扩展褶皱作用[J];内陆地震;1993年04期 |
5 |
杨晓平;冉洪流;;活动推覆构造区潜在震源的边界和震级上限——以1902年阿图什8(1/4)级地震构造区为例[J];震灾防御技术;2010年02期 |
6 |
Weimer;沈政威;;深墨西哥湾密西西比冲积扇褶皱带的构造地质及演变[J];海洋石油;1992年04期 |
7 |
杨晓平,邓起东,冯先岳,张培震,徐锡伟,李军,赵瑞斌;中国新疆北天山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大地震的位置预测(英)[J];内陆地震;1997年04期 |
8 |
汪一鹏,沈军;天山北麓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新疆地质;2000年03期 |
9 |
杨晓平,顾梦林,孙振国,赵成斌,周庆;1906年新疆玛纳斯大震区的多层次逆冲构造与深部结构[J];地震地质;2002年03期 |
10 |
张伯骅;川东华蓥山褶皱带及其南部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深部高矿化水的寻找方向和对油气藏的影响[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60年01期 |
11 |
Ken McClay,高丽萍;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Mahakam三角洲Sanga Sanga地块的构造演化[J];海洋石油;2001年02期 |
12 |
徐锡伟;张先康;冉勇康;崔效锋;马文涛;沈军;杨晓平;韩竹军;宋方敏;张兰凤;;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_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6年02期 |
13 |
杨晓平;冉勇康;宋方敏;徐锡伟;程建武;闵伟;韩竹军;陈立春;;西南天山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地壳缩短分析[J];地震地质;2006年02期 |
14 |
刘新月,余培湘,李方清,周祖翼;焉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6期 |
15 |
张连璧;姜明新;;库车坳陷侏罗系油气聚集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4年04期 |
16 |
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冯先岳,彭斯震,杨晓平,赵瑞斌,李军;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J];地震地质;1994年03期 |
17 |
李军;《天山活动构造》一书简介[J];内陆地震;2001年01期 |
18 |
;贝加尔褶皱带和乌拉尔褶皱带的界线——南乌拉尔的新型含铀构造[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1年03期 |
19 |
胡望水,谢锐杰,官大勇,丁文龙,张文军,毛治国,王炜,张振坤;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
20 |
蒋炳铨;川东一带隔挡、隔槽式褶皱形成力学机制[J];四川地质学报;1984年0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