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耿庆国  
【摘要】:正1.2007年中国新疆西藏大旱区和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测2007年中国新疆、西藏交界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旱区。这是强震发生的中期重要异常表现。依据旱震关系(旱震链)研究,足以发生M_s≥7.0级强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易桂喜;龙锋;苏有锦;;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J];四川地震;2007年04期
2 谢晓峰,任雪梅;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震对未来1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格局变化的影响[J];华南地震;2005年03期
3 任雪梅,马禾青,陈春梅;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近源区的相继发震特征与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3期
4 高旭;;1982年中国地震预测概况[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9期
5 徐保华;卫星云图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使用及处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年02期
6 徐秀登,徐保华;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用于地震短临预测的开发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4年04期
7 孙天锡;;成功预测日本海浅源强震始末[J];飞碟探索;2009年08期
8 詹明;四川新龙5.3级地震预测探索[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3年02期
9 ;科学家网站预测24小时内特定地点发生地震概率[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6期
10 郭增建;郭安宁;;用非传统方法回顾性讨论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01期
11 郭良迁;黄立人;马青;胡新康;;地壳垂直形变场与强震关系研究[J];灾害学;2007年01期
12 古力;;地震:旧问题和新挑战[J];百科知识;2011年08期
13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J];百科知识;2008年13期
14 李湘英;熊炎;刘道华;曾召霞;;软距离计算的地震聚类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年04期
15 牛安福;地震短期、短临预测面临的“最后一分钟”[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2期
16 林珊珊;;地震预测 难难难[J];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2008年08期
17 M.Hayakawa;马君钊;;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扰动的甚低频/低频无线电探测[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2期
18 刘桂萍;;关于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震;2010年01期
19 张晶;黎凯武;武艳强;李春光;;断层活动协调比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J];地震;2011年03期
20 尹祥础;张浪平;张晖辉;尹灿;王裕仓;张永仙;彭克银;王海涛;宋治平;余怀忠;庄建仓;;加卸载响应比20年及其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庆国;;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_S 7.3级强震事先提出地震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测经过[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耿庆国;;旱震关系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强震的中期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康春丽;;热红外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性研究[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4 耿庆国;;旱震关系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的中期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耿庆国;;旱震关系对2001年新疆青海交界昆仑山区8.1级强震的中期预测[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一[C];2002年
6 耿庆国;;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强磁暴组合法在近年国内中强地震跨越式临震预测践中取得新进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7 沈宗丕;;2003年9月全球二次8级巨震的短临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沈宗丕;;2000年前后我国境内强震的中期预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沈宗丕;;2001年与2002年我国境内二次8级左右大地震的短临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小涛;余怀忠;程佳;张永仙;;利用多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强震进行回溯性检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化然;强震成组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焦明若;孕震过程的数学物理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3 易桂喜;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壳上地幔Rayleigh面波相速度结构与方位各向异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车京虎;济阳坳陷车西地区潜山储层识别及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陶玮;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6 杜增利;致密碎屑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陈化然;断裂相互作用和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王洪体;数字地震仪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唐方头;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10 余怀忠;地震前兆物理模型与地震预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玉荣;基于概率增益模型的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2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3 黄玉;川东北HCL地区飞仙关组三段鲕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文瑞霞;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5 宋晓麟;基于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异常提取及其对地震的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石文武;长岭凹陷东岭地区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陈立春;河套断陷带的古地震、强震复发规律和未来可能强震地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8 张吕;云南省6级以上强震应急信息处置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姜宏章;开发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10 鲜强;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储层地震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强震助推通胀“扩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何珊;印尼开始清点强震损失,日本监测到“海浪”[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颜园园 马勇;西藏聂荣地震与玉树强震非因果关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王传军;菲南部接连发生3次7.3级以上强震[N];光明日报;2010年
5 徐锋;新西兰强震零死亡,“幸运”并非偶然[N];广州日报;2010年
6 叶燕武;日本强震打乱全球经济复苏节奏[N];期货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丽娜;近期地震频发 地球已“调成震动状态”[N];中国社会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凡;岩铆:板内强震的新假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9 陈立希;智利强震“撕裂”海底约400公里[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戚帅华 武逸民 戈晓芳 石蕴璞 实习生 周琨 通讯员 王昆;日本强震对洛阳经济生活影响几何?[N];洛阳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