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GPS观测数据反演电离层平均电子密度分布

邹玉华  
【摘要】:正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是无线电遥感技术在空间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应用。结合 GPS 信标观测和层析成像算法可以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大尺度空间分布及其扰动。近二十年来,基于 GPS 信标观测的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反演电子密度瞬时分布或数分钟内的平均分布。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经南;赵莹;张小红;;GNSS无线电掩星电离层反演技术现状与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肖宏波;史小红;王晓颖;;电离层层析成像的一种改进算法[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徐继生,邹玉华,马淑英;GPS地面台网和掩星观测结合的时变三维电离层层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4 马淑英,李钧,梁百先;武昌电离层峰以上和峰以下电子含量之间的联系[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3期
5 黄天锡;电离层电子总量水平梯度和相关系数[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4期
6 管玉平 ,李彬;遏制温室效应的设想[J];大自然探索;1992年01期
7 邹伟;侯德亭;王芊;牛忠霞;周东方;;高功率微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折射率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10期
8 李钧;;相关分析法在研究电离层不均匀結构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62年02期
9 王水;哨声和甚低频发射[J];自然杂志;1979年06期
10 李钧,李利斌,吴振华,胡耀文,梁百先,马淑英;武昌电离层F_2区峰值上、下部电子含量观测结果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84年02期
11 刘瑞源,刘克峰,周宇知;用全球等效太阳黑子数IG_(12)进行电离层长期预报[J];空间科学学报;1985年03期
12 徐家岩;;双色和三色观测在干涉测量中的应用[J];时间频率学报;1991年02期
13 邹玉华,徐继生;GPS地基与掩星观测结合的时变三维C IT重建公式[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4 蔡昌盛;高井祥;李征航;;利用GPS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季节性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年05期
15 刘旭春;张正禄;杨军;;利用GPS监测两起太阳耀斑事件的结果分析[J];测绘科学;2007年05期
16 张金城;;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讲座(三)[J];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2008年08期
17 陈鹏;姚宜斌;吴寒;;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报电离层TEC[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3期
18 冯亚静;邱海涛;郭广猛;;周口M4.7级地震前的异常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9 張肇先;;电离层E层和F层中的日出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1963年01期
20 焦培南,张秀菊;高频返回散射回波频谱测量[J];空间科学学报;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於晓;甄卫民;刘钝;冯健;;基于三频信标观测的电离层层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邹玉华;;利用GPS观测数据反演电离层平均电子密度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荣荣;刘耀炜;赵谊;马玉川;;强震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熊超超;;临近空间军事应用与探测方法简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翁利斌;方涵先;雷霄龙;杨升高;;相似预报法在电离层TEC短期预报中的应用[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乐会军;刘立波;乐新安;万卫星;;1999年8月11日的日全食的电离层响应:观测和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晶;刘立波;赵必强;;不同行星际条件下的电离层响应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胡雄;吴小成;王鑫;宫晓艳;徐轻尘;刘佳;;火星电离层/大气无线电掩星探测仿真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静;张学民;申旭辉;欧阳新艳;黄建平;;九江地震前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异常[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董健;颜蕊;张景发;张学民;刘静;;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的电离层地震前兆分析——以汶川地震、东海地震为例[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成;电离层无线电掩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2 彭忠;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郭孝城;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作用的全球MHD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方华;密度泛函理论在闭壳层相互作用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5 杨亚芬;地球、木卫一、土卫六磁层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郭建鹏;太阳辐射对热层和电离层变化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年
7 孟繁夫;卟啉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曾文;人工神经网络的映射能力及其在空间物理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999年
9 曾桢;地球大气无线电掩星观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3年
10 周丽霞;氟里昂分子的高能量分辨电子动量谱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宏波;电离层层析成像及掩星反演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艺腾;火星背阳面电子沉降对电离层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3 高德;生物大分子电子密度的计算[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朱今祥;电离层探测系统的仿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李娜;GPS掩星技术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魏晓东;高空核爆炸电磁效应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郑永国;等离子体电磁散射特性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清艳;高频雷达信号电离层污染及时频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程智辉;车载NVIS天线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杨小军;虚拟参考站(VRS)技术与差分改正信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蓝建中;探到太阳耀斑爆发或干扰地球电离层[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驻德黑兰记者 孙华;美海军试验制造海地地震[N];文汇报;2010年
3 ;史建魁:地球和行星的磁层及电离层、离子体物理研究[N];科技日报;2003年
4 刘增良 山民 本报记者 张锋;反导电磁“墙”能挡住导弹吗[N];解放军报;2004年
5 陈昱澍 刘学刚;现代战场“神行太保”[N];中国国防报;2003年
6 李央;别拿自己不当干部[N];中国经营报;2004年
7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波探奥秘 流风代代传[N];光明日报;2003年
8 朱芙蓉;气象武器:人类又一威胁[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董映璧;俄研究出预测地震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5年
10 ;GPS/MET的应用(下)[N];中国气象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