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TI复合单斜各向异性参数解析
【摘要】:正对VTI各向异性已有大量研究,包括实验室参数测定和解析计算三类体波的速度、偏振特征。但单一TI模型往往并不能满足地震波传播特征解释的要求,需要考虑两TI复合的各向异性,如灰岩内发育两组裂缝,水平砂岩、泥岩和页岩本身为VTI,其内存在定向排列的倾斜微裂隙、孔隙等。两组裂缝相互正交复合为斜方各向异性,相互斜交则复合为单斜各向异性。砂岩、泥岩和定向微裂隙、孔隙也存在斜方和单斜的各种复合形式。斜方可视为单斜的特殊情况。本文主要讨论双TI复合成单斜各向异性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
|
|
|
1 |
王尔康,徐士进,万玉秋;太湖泥盆系基岩冲击变质卸载微裂隙的发现与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1年11期 |
2 |
Colin MacBeth;陈永成;;裂隙走向的最佳估算[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3年06期 |
3 |
阮林龙;叶兴军;;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破坏及防护[J];岩土工程界;2009年12期 |
4 |
左书豪;谢志东;;太湖诸岛石英形变特征研究——太湖冲击成因探索[J];矿物学报;2010年S1期 |
5 |
王生维,陈钟惠,张明;煤基岩块孔裂隙特征及其在煤层气产出中的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6 |
罗强;;碳酸盐岩应力-应变关系与微结构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
7 |
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煤岩学控制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8 |
陈铁流;利用计算机测定近震时空参数的记忆梯度法[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4期 |
9 |
王妙月,底青云;地球介质非弹性参数测定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
10 |
陈雨孙;何志勤;郑百坚;;灌水、停灌和回抽时井口水温预报与参数测定[J];工程勘察;1984年03期 |
11 |
范家参;对“1/4平面中简谐平面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的商讨浅见[J];地震研究;1980年04期 |
12 |
梅厚钧;一九八○年新矿物及新变种[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11期 |
13 |
刘瑞珣;;关于构造微裂隙及其固结方式[J];地质论评;1986年06期 |
14 |
魏永佩,刘池阳;沉积盆地储集层微裂隙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5 |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0年04期 |
16 |
孙清祥,吴壮军;会泽铅锌矿一号矿体岩体声波测试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4年02期 |
17 |
刘爱玲;李强;;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特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6期 |
18 |
周传荣;1/4平面中简谐平面地震波的传播特征[J];地震研究;1978年04期 |
19 |
刘庆,张林晔,沈忠民,孔祥星,王茹;东营凹陷富有机质烃源岩顺层微裂隙的发育与油气运移[J];地质论评;2004年06期 |
20 |
李永华;青藏高原区域地震波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