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饱和孔隙BISQ模型的P波频散特性研究
【摘要】:正1.引言目前,油气勘探重点已经由构造油气藏转向结构复杂难于寻找的岩性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等所谓的“剩余油”。因此,研究储层孔隙介质的物性参数与波传播过程中的动态响应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今研究含流体多孔介质中波传播的理论很多,如Biot理论、等效介质理论、喷射流理论及BISQ(Biot/Squirt)理论等。
|
|
|
|
1 |
L.Amundsen;多分量海底数据分解成上行和下行P波和S波[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5年06期 |
2 |
ThomasM.Daley
,李海峰
,代东;用于同步激发P波和S波井间地震采集的环形振动器震源[J];物探装备;2004年02期 |
3 |
杨卓欣,张先康,赵金仁,杨健,段玉玲,王帅军;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地壳结构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
4 |
崔静;郭琪;;土层性质对P波场地放大效应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1期 |
5 |
朱焱辉;朱明;汪瑞良;刘军;赵超;薛怀艳;;P波方位AVO在LH11-1油田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1期 |
6 |
郭瑞芝,冯德益,陈化然;大震前P波出射角和方位角的异常变化[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5年03期 |
7 |
彭晓波,彭苏萍,詹阁,鹿子林;P波方位AVO在煤层裂缝探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6期 |
8 |
尹华伟;易伟建;;模拟P波向无穷远域传播的一致边界[J];工程力学;2008年02期 |
9 |
尤红兵;赵凤新;李方杰;;层状场地中局部不均体对平面P波的散射[J];岩土力学;2009年10期 |
10 |
左兆荣
,李幼铭
,赵风竹
,张雁如
,杜安陆
,张曼丽;PKHKP波的特征及其研究[J];山西地震;1982年02期 |
11 |
吴火珍;冯美果;焦玉勇;李海波;;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体滑动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S1期 |
12 |
李金轩;非饱和裂隙介质中地下水流的运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13 |
申义庆,杨顶辉;基于BISQ模型的双相介质位移场Green函数[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
14 |
John Eastwood;Cold Lake油砂中传播的P波与S波随温度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的比较[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4年02期 |
15 |
H. Amano;用解析解分离VSP波场中P波和S波[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6年03期 |
16 |
I.Tsvankin;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P波特征和符号表示:综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7年02期 |
17 |
许震宇;吴寅;;一种可以反射p波的土层结构[J];力学季刊;2005年04期 |
18 |
王者江;何樵登;王德利;;基于BISQ模型的三维双相各向异性介质数值模拟(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1期 |
19 |
周彦文;刘希强;李铂;许丹;张坤;胡旭辉;苗庆杰;;基于单台P波记录的快速自动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地震研究;2010年02期 |
20 |
毛燕;崔建文;郑定昌;李正光;卢吉高;;地震记录的P波自动捡拾[J];地震研究;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