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层反射理论地震图研究
【摘要】:正 近些年,陆地反射和海底反射都遇到与油气有关的储层裂隙问题;煤田瓦斯和矿井突水等问题要求地震勘探进一步给出高裂隙发育带的预测结果;对比大陆钻井结果,原推断的一些反射层并未发现明显的物性变化,却与层内裂隙有关。从浅至深各岩层内裂隙(裂隙、孔隙和裂缝)会有很大差异,有些裂隙密度大,有些裂隙密度较低,相应的各向异性强弱也不同。但反射勘探关心的是具有高裂隙密度的有限厚度的岩层。我们
|
|
|
|
1 |
Richard A Kerr;左玉玲;;地震来临之前可能会有暗示[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5期 |
2 |
郑斯华,李幼铭;一种适于近场理论地震图宽频域计算的矩阵分解算法[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1期 |
3 |
武安绪;高级汉字地震位图绘制软件(SACWSBP)[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1期 |
4 |
W.L.Ellsworth;G.C.Beroza;沈小七;;加州里齐克雷斯特地震序列中观测到的地震成核现象[J];世界地震译丛;1998年05期 |
5 |
徐大方,姚振兴;区域地震范围内地壳介质的低频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2期 |
6 |
樊许昌,许云,乌达巴拉,杨健;最大熵走时波形层析成像[J];石油物探;1995年02期 |
7 |
G.Poupinet;A.Souriau;O.Coutant;杜迎春;张从珍;;内核超速旋转的存在受到成双的远震的质疑[J];世界地震译丛;2001年01期 |
8 |
李幼铭,孙永智,姚振兴;关于“反射法”计算综合地震图的实施方案[J];地球物理学报;1980年04期 |
9 |
;科学家制出第一部地震图[J];北京工人;2000年05期 |
10 |
D.C.Agnew;黄建平;陈时军;马丽;;地震学史[J];世界地震译丛;2005年05期 |
11 |
A.Douglas;L.Richardson;M.Hutchins;赵国敏;刘宏兵;万志超;;P波地震图上的地面反射波与S—P转换波[J];世界地震译丛;1994年03期 |
12 |
卢玉真;;法国政府绘制出1400—1977年期间的法国地震图[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1期 |
13 |
蒋维强,林纪曾,李幼铭,束沛镒;广东东部和闽南区域壳幔介质分层结构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1992年02期 |
14 |
郝记川;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班在大理市召开[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11期 |
15 |
戴恒昌;付祖强;;地震图的数字化采样程序[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7年04期 |
16 |
李幼铭;一种近场理论地震图的Haskell矩阵算法[J];中国地震;1985年02期 |
17 |
S.J.Duda;H.K.Gupta;杨智娴;;测量震源辐射的谱震级和谱地震图[J];世界地震译丛;1998年04期 |
18 |
李志义;;地震图(照)片的简易复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2年04期 |
19 |
鲍昌荣;;江苏三井记录“井水地震图”能力浅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3年02期 |
20 |
J.Park;K.Anderson;R.Aster;R.Butler;T.Lay;D.Simpson;邹本良;孙旭丽;;全球地震台网记录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J];世界地震译丛;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