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20年综述
【摘要】:正 地震学作为地球物理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与近代地球科学史上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迄今,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几乎都是来源于对地震波的观察和分析。莫霍面作为地球内部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分界面,与地表观察结果紧密联系,一直被地质学家所关注。莫霍面的发现是地震学对地球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1.莫霍面的来历1909年10月8日,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Andrija Mohorovieic,1857~1936)在整理巴尔干(距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境内萨格勒布25英里)的地震资料之后,绘制出一个高波速界面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此界面处于约54 km的深度,其折射波的P波(即Pn)速度为8.0~8.2 km/s。S波速度为4.4~4.6km/s。后经世界各地观测证实。
|
|
|
|
1 |
童永春;江苏地区莫霍面与地壳均衡特征初探[J];地质与勘探;1985年09期 |
2 |
白文吉;;对造山作用(Orogeny)的质疑Orogeny应被理解为造陆运动[J];今日科苑;2007年11期 |
3 |
王西文;;重磁反演在研究临汾盆地深部构造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4 |
钱熊虎;杨宏章;徐志新;;对湖北基底构造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1993年01期 |
5 |
薛成秀;;第一次获得地幔边界的岩石[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4年03期 |
6 |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7 |
钟小平;;湖南省深断裂构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
8 |
高名修;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J];地震;1983年01期 |
9 |
陈素改;利用重力资料探讨宁夏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1984年01期 |
10 |
邵学钟,张家茹,殷秀华;油气勘探与地壳深部构造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2期 |
11 |
刘爱群;;渤海地球物理场及构造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12 |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烑秀;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
13 |
刘方芳;;追踪40年,莫霍面又逃跑了[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6年03期 |
14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15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16 |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7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18 |
朱守彪;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
19 |
张文,张卫红,潘起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冻结强度的影响因素[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20 |
吴青柏;蒋观利;蒲毅彬;邓友生;;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