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特征
【摘要】:正盆地现今热状态及其热历史的研究,对于了解其构造热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和烃源岩生烃状态的时空分布、油气运移和储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盆地热史进行了恢复,再结合盆地构造沉降分析,讨论了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
|
|
|
1 |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袁道阳,张广良,李传友;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
2 |
郭彤楼,李国雄,曾庆立;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热史恢复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地质科学;2005年04期 |
3 |
林峰,张金川,蔡峰;盆地热历史研究的正反演模型[J];海洋地质动态;1995年06期 |
4 |
邱楠生,李善鹏,曾溅辉;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J];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
5 |
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何治亮;;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热历史[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
6 |
张辉;姜志刚;赵忠英;;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三段煤层测井解译[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
7 |
行武毅;根据地球热历史研究得到的地幔温度模型(英文)[J];地震地质;2001年02期 |
8 |
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的热历史[J];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
9 |
邱楠生;李慧莉;金之钧;朱映康;;碳酸盐岩层系热历史恢复的有机质自由基古温标研究[J];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
10 |
朱传庆;徐明;袁玉松;赵永庆;单竞男;何志国;田云涛;胡圣标;;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J];科学通报;2010年06期 |
11 |
丁增勇;王良书;胡文瑄;张鹏;刘绍文;米宁;;利用岩石圈瞬态热流模型重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热历史[J];石油学报;2008年05期 |
12 |
李齐,陈文寄,马宝林,王清晨,孙敏;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后热演化史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95年03期 |
13 |
陈文寄,李齐,周新华,尹安;西藏高原南部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构造含义[J];地震地质;1996年02期 |
14 |
李齐,陈文寄;MDD模式应用中若干问题的讨论Ⅱ——活化能选取的重要性[J];地震地质;1999年01期 |
15 |
张福功;;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J];国外测井技术;2005年05期 |
16 |
杨文军;;欧北地区深层三维地震采集技术[J];物探与化探;2008年01期 |
17 |
张文;孙占学;李文娟;;Thermodel for Windows系统的模拟及实例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8 |
徐二社;邱楠生;秦建中;郑伦举;;沉积盆地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特征及其作为古温标的探索[J];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19 |
;空间科学学报 第5卷 1985年 总目录[J];空间科学学报;1985年04期 |
20 |
孙伟;;茨榆坨地区地热资源勘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