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汤秋林万卫星宁百齐袁洪  
【摘要】:正本文利用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高频多普勒台阵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峰年(1989年)期间的大尺度电离层行扰(LSTID,周期为40~250 min)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这类扰动的周期、相速度、传播方位角、波长等主要传播参量及其统计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揭示出地处中低纬的中国中部地区LSTID的主要传播特性.极区激发的TID向中低纬地区传播,引起该地区大气与电离层的扰动.Francis研究了这类TID的传播特性,并计算了基模(F)、重力波模(G_i)、声波模(A_i)以及表面波模(L_i)四种TID模式的色散关系和衰减距离曲线.对于LSTID,只有表面波模和重力波模两种重要传播模式,其中表面波模相速度较小(200~300 m/s),衰减距离较大(若干地球周长);而重力波模相速度大于400 m/s,在周期较小时衰减距离相对较短,但从色散曲线可以推测出当周期达到两三小时时衰减距离迅速增长.因此,以L波模和长周期的G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伟;徐义贤;张煜;;瑞雷面波在弹性楔状体中的传播特性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2 张东和,K.Igarashi,肖佐,马冠一;大尺度电离层行扰的GPS观测[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3 汤秋林;万卫星;宁百齐;袁洪;;中国中部地区大尺度电离层行扰的传播特性[J];中国科学A辑;2001年S1期
4 郝宪生;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的传播特性及方向性[J];工程抗震;1996年01期
5 薛宗林;滕保华;苏佳胜;;浅论多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特性[J];物理与工程;2010年03期
6 王进旗,肖培琛;电磁波传播找水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年01期
7 牛峰,刘民,尹涛,吴镝,成健民;辽宁区域地震短波通信传播特性和频率选择探讨[J];东北地震研究;1997年02期
8 苏佳胜;滕保华;薛宗林;;计入衰减的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9 刘江波;韦世卓;;瑞雷波法检测路堤压实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10 胡斌杰,张国基,赖声礼;有限外磁场中的空心圆柱等离子体波导[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11 苏远大;孙建孟;范宜仁;陈雪莲;;基于软地层随钻多极子声源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J];测井技术;2006年03期
12 杨少峰;低纬Pc3脉动空间传播特性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8年02期
13 张宗孝,魏文礼,武周虎;用水槽试验研究水库洪水传播特性[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4 王玉蓉,张建民,刁明军,曲景学;脉动水压力沿缝隙传播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2年12期
15 丁科,岳英;应力波在基桩中的传播特性[J];振动与冲击;2004年03期
16 苑书金,董敏煜,刘国明,魏修成;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特性[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7 J.M.Carcione;在消耗各向异性介质中非均匀纯横波禁用的方向[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5年06期
18 刘万通;VLF波向西传播特性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19 车用太,唐毅,鱼金子;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地震研究;1995年04期
20 李媛媛,徐扬,李冬梅;不同类别场地地震震动反应分析[J];山西地震;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秋林;万卫星;宁百齐;袁洪;;中国中部地区大尺度电离层行扰的传播特性[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汤秋林;万卫星;宁百齐;袁洪;;武汉地区大尺度电离层行扰的传播特性[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刘永霞;张中杰;张慧;;二维自组织结构中波的传播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勇华;杨少峰;刘瑞源;贺龙松;B.J.Fraser;;极隙区纬度Pc3脉动的传播特性[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丁锋;万卫星;刘立波;宁百齐;;2003~2005年强磁暴期间电离层扰动的统计传播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少峰;杜爱民;宁学荣;陈宝生;肖福辉;洪福元;;低纬Pc3地磁脉动的东西方向传播特性[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万卫星;袁洪;宁百齐;丁锋;汤秋林;;中国中部地区观测到的与极区相关的电离层行扰[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曾新吾;张光莹;;几何界面对弹性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特性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勇华;刘瑞源;杨少峰;贺龙松;B.J.Fraser;;极隙区纬度Pc5频段脉动的传播特性[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安欧;;中国中部大地震活动趋势[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者江;基于BISQ机制的三维双相正交介质正演模拟及传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方慧;介质不均匀性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罗斌;随钻地震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张煜;部分饱和多相介质中Rayleigh面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隋荣亮;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涛;明渠非恒定流传播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赵娟;盾构机前媒质材料与电磁传播特性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3 张嘉伟;阵列声波测井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志刚;声地震耦合探雷实验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王昶峰;基于地震反演技术的管道损伤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张明财;三维复杂介质中瑞雷面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如春;管波探测法,岩溶地质体不漏掉[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广东地勘局首创管波探测法[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