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板块拆离的热动力学模型
【摘要】:正大陆碰撞后,大陆地壳的俯冲拆离(breakoff)模型是大陆造山带早期快速隆起的一个很好解释,近年来对大陆地壳俯冲拆离的研究已成为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已有模型一般对大陆碰撞后陆壳的俯冲过程作匀速假设,然而当发生大陆地壳俯冲时,由于密度差异导致
|
|
|
|
1 |
朱佛宏;;俯冲区气液流的监控[J];海洋地质动态;2007年02期 |
2 |
侯渭,谢鸿森,周文戈;地幔底层及其在全球物质演化中的意义[J];地学前缘;2005年01期 |
3 |
吕政;洪汉净;魏海泉;;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活动机理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7年01期 |
4 |
宁杰远;俯冲动力学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4期 |
5 |
吕政,邵喜彬;全球俯冲带形态特征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4年03期 |
6 |
雷建设,赵大鹏;长白山火山的起源和太平洋俯冲板块之间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
7 |
田白;印度尼西亚哈马黑拉岛弧熔岩的硼同位素分馏系列:俯冲板块卷入的证据(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3年04期 |
8 |
臧绍先,周元泽,蒋志勇;伊豆-小笠原地区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3期 |
9 |
于增慧,翟世奎,赵广涛;冲绳海槽浮岩中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6期 |
10 |
赵大鹏,雷建设,唐荣余;中国东北长白山火山的起源:地震层析成像证据[J];科学通报;2004年14期 |
11 |
孟庆任,张国伟,于在平;秦岭俯冲板块前缘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4期 |
12 |
Kelin Wang
,戴佩君;西南日本俯冲带的热状态:俯冲板块年龄史的影响[J];海洋石油;1996年02期 |
13 |
周元泽,蒋志勇,臧绍先;伊豆—小笠原下方660km间断面的区域性差异[J];地震学报;2002年03期 |
14 |
黄建平;倪四道;傅容珊;;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T-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1期 |
15 |
鸟海光弘
,孟宪国;变质岩流动和反应过程中构造的形成[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05期 |
16 |
J.P.Platt;郝银全;;活动边缘变质带的构造演化[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7 |
梁细荣;俯冲带中岩浆形成的物理方式[J];世界地质;1995年01期 |
18 |
L.M.Barron;田晓阳;;新南威尔士东部某些显生宙金刚石起源的俯冲成因模式[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7年03期 |
19 |
匡文龙,刘继顺,朱自强;地幔动力学与板块俯冲[J];湖南地质;2001年04期 |
20 |
沈旭章;周蕙兰;;俯冲带中的洋壳在中国东北上地幔底部分离的地震学证据[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