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孕育背景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摘要】:正1.唐山地震孕育震体理论模型与应力场、位移场计算及其对前兆场演化特征的解释根据梅世蓉、朱岳清等(1992)的研究结果,可近似选取唐山地区岩石块体模型。岩石圈表面及深部某些单元内含有断裂。孕震体取3种模型:(1)硬包体,其内的弹性模量比外围介质增大1/3;(2)软包体,其内的弹性模量比外围介质减小1/3;(3)硬一软包体,x方向上最当中的两部分单元为软包体,其余六部分包围它们的单元为凹形硬包体。该块体的东西受太平洋板块向西的挤压力Ppa,南部边界受印度板块指向北东的推挤力Pin,四周受外围介质的侧向压力,沿Z方向承受重力。因主要考虑十余年至数年的孕震过程, 暂时不考虑板块漂移等因素,设底面(Z=100 km处)固定不动,而地面(Z=0)则为不受力的自由面。本文计算时选用了NFE有限元程序中的8节点等参单元。该程序包是由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和前后处理程序组成配套的多相型软件,既可作为结构分析的通用程序,又可根据需要成为使用方便、高效运行的专用程序。
|
|
|
|
1 |
林邦慧,王新华,梅世蓉,胡小幸;岩石膨胀三维本构关系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1986年02期 |
2 |
杜建国,刘连柱,康春丽;地震活动中地壳深部流体的作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5期 |
3 |
毛桐恩,胥广银,范思源,赵明,孙景芳;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动态演化图象与地震孕育过程[J];地震学报;1999年02期 |
4 |
初洪科,唐铭林;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上冲模式[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4期 |
5 |
业成之;;从跨断层测量资料探讨唐山地震孕育的断裂运动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S1期 |
6 |
李圣强;孙青;罗立强;詹秀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米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震的关系[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
7 |
孙莉;;正确认识和分析地震前兆[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
8 |
孙加林;关于我国目前地震预报水平、目标、体制、科学思路及发展战略的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1996年06期 |
9 |
李世愚;陈运泰;;震源物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1996年04期 |
10 |
唐春安,傅宇方,赵文;震源孕育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震学报;1997年04期 |
11 |
郭良迁;;华北地区断层形变异常强度与地震的关系[J];灾害学;2008年04期 |
12 |
李延兴;胡新康;张静华;周伟;郭良迁;张中伏;;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与驱动力[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
13 |
王华林;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1期 |
14 |
宋治平,尹祥础,陈学忠;包体模型应力集中的定量研究[J];地震研究;1998年03期 |
15 |
冯元保,杜平山;1850年西昌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J];四川地震;2000年Z1期 |
16 |
王海亮;李新明;丁慧哲;赵常伟;;爆炸衬砌过程中流态砂浆内应力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J];科技导报;2007年23期 |
17 |
田菲菲;;科学地看待地震科学[J];科技导报;2008年10期 |
18 |
周硕愚;周昕;;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可预测性与不完全确定性——以汶川M_S8.0地震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
19 |
谢超;杜建国;李营;崔月菊;陈志;李静;;在200℃和0.95~7.70GPa下天然斜绿泥石的拉曼光谱特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12期 |
20 |
李颖;何向玲;周嘉宾;;基坑周边超载作用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