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
【摘要】:正岩石圈的现今运动与变形,是动力大地测量学、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实时大地构造学等前缘学科的交叉领域。地壳形变的四维运动图象,是研究和预测岩石圈灾害(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地裂缝及火山喷发等)最基础最重要的信息。多年实际观测表明,由于岩石圈纵横向的高度不均匀及多层次网络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地壳形变时空演化图象的十分复杂,很难用经典动力学方法处理。
|
|
|
|
1 |
陈德福,李晓军;地壳形变学科观测资料质量综合评比软科学研究[J];华南地震;1998年03期 |
2 |
;中国地震学会筹备成立地壳形变专业委员会[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2年03期 |
3 |
王文清
,陈彭年;震前地壳形变与地光之间的可能联系[J];地震;1983年03期 |
4 |
牛安福,吴翼麟;自适应辩识在地壳形变建模中的应用和意义[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0年02期 |
5 |
陈绍绪,王勤彩,刘素英;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及强震重复时间预测[J];华北地震科学;1997年02期 |
6 |
王静瑶,周硕愚;CUSP突变模型在地壳形变和强震危险性判定中的应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年04期 |
7 |
张众服;清江隔河岩水库区地壳形变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J];华南地震;1997年01期 |
8 |
孟国杰!中国北京100036,黎凯武!中国北京100036;张北6.2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J];地震;1999年03期 |
9 |
顾国华,王若柏,孙惠娟,孙汉荣,杨春花;华北地区GPS形变测量结果及其地震地质意义[J];地震地质;1999年02期 |
10 |
薄万举,李延兴,杨国华,谢觉民,郭良迁,胡新康,王敏;滨海附近地区 G P S和断层形变与地震关系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1999年02期 |
11 |
于晟;马晓冰;;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下地壳物质流——高原隆升与地壳形变的大地电磁学证据[J];中国科学基金;2010年05期 |
12 |
谢觉民,王若柏,李延兴;板缘地震地壳形变前兆一例[J];地震地质;1996年03期 |
13 |
段青;四川地壳形变观测与研究[J];四川地震;2004年01期 |
14 |
桂焜长;;地壳形变的大趋势、形变超常与城市地质(以天津及其外围地区为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
15 |
李建中;川西地区的区域形变与中长期地震趋势[J];四川地震;1995年04期 |
16 |
杨炳顺;山西地区近期地壳形变活动特征[J];山西地震;1996年02期 |
17 |
А.В.吉霍米罗夫,Л.А.拉迭尼娜,柏美祥;阿拉木图预报实验场的地壳形变作用(外文)[J];内陆地震;2000年04期 |
18 |
杨林章,申旭辉;空间观测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J];地震;2005年03期 |
19 |
向家翠;临震前的地壳形变[J];地震;1981年06期 |
20 |
陈德福;国家地震局地壳形变学科1992年度观测资料全国统评与技术协调组工作会议在汉举行[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