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天水地区重力三维反演及其地质意义

梁桂培  李渭娟  姚政生  
【摘要】:正研究区位于中国中部重力梯级带北段(103°-107°E,33.5°-37°N),是不同地质块体的交接部位。该处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是历史上强震密集分布的地区。本文采用人工地震测深-重力联合方法,根据天水地区地震结果,用重力资料进行正反演拟合,并对研究区进行了地形校正和中、新生代沉积层校正,以消除浅层构造的重力效应,然后利用Paker-Oldenburg三维位场方法反演该区的地壳构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剑 ,赵铎;天水地区鱼类区系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赵晓玲;天水地区水资源状况与提高水资源利用的途径[J];甘肃农业;2003年12期
3 才树骅,滕瑞增;初析天水地区南北向活动构造带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1981年04期
4 本刊编辑部;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研制成功[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4期
5 ;天水地区指定一批业务组长[J];干旱气象;1978年03期
6 胡政平,刘定震,陈钧;天水地区的兽类区系与地理分布[J];甘肃科学学报;1993年04期
7 林长佑,杨长福,王书明,陈军营;天水地区地壳介质性质和地震活动的深部物理环境[J];地震;1998年S1期
8 刘昌铨;李松林;;从CCSS第四次工作会议看世界各国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4期
9 ;天水地区气象局职工改进气象工作编写气象资料为农业生产服务[J];干旱气象;1978年02期
10 欧润生,陈岳忠,王成一,孟庆发,梁宪荣;人工地震测深用携带式多道数字化观测系统[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5期
11 白启圣,王之佩;甘肃天水地区1654年罗家堡7 1/2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84年01期
12 吴宁远;;我国第一条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实施成功[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12期
13 胡双熙;马鸿良;路鹏南;戈和平;;天水地区土壤影象数理分析[J];地理科学;1985年02期
14 闵祥仪;天水地震区人工地震测深观测系统与观测资料[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15 王磊;芮飞龙;;城乡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对比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16 张利;;一种新型数字地震测深仪器系统即将在京津唐张地区投入使用[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6期
17 张淑节,李同祺,贺玉亭;兰州—天水地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光弹模拟实验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2年02期
18 裴先治,丁仨平,胡波,李勇,郭俊锋,李佐臣;西秦岭天水地区新生代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年03期
19 马纲;张敏;;天水地区两栖爬行动物β多样性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20 ;[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桂培;李渭娟;姚政生;;天水地区重力三维反演及其地质意义[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李清河;闵祥仪;周民都;谢原定;梁中华;王恩福;;天水地震区深部地壳结构[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闵祥仪;郭建康;;龙羊峡水库人工地震测深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嘉世旭;刘昌铨;;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震相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楼海;王椿镛;;利用人工地震测深成果解释大别山重力资料[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彭文涛;;人工地震测深解释结果的二维速度分布等值线表示法[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孙克忠;滕吉文;姚虹;程立芳;;地震测深中的地震波衰减[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8 陈步云;李胜东;;长江三峡地区深部构造[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9 原秦喜;孙鸿;戴鹏;安培兴;祝彦杭;崔荣丰;;一种新型轻便数字地震仪系统[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徐礼国;冉崇荣;郝维城;;HS系列海底数字地震仪[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永军;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D];长安大学;2005年
2 张军;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8年
3 丁仨平;西秦岭—祁连造山带(东段)交接部位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8年
4 曹令敏;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及其在金属矿复杂模型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玲玉;天水地区城镇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淑清;天水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D];长安大学;2004年
3 成玉祥;天水地区地质环境质量系统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4 张兴全;天水地区民间建筑脊饰手工艺文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守宝;天水苹果园害虫种类及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生物学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徐静刚;天水地区碎屑岩地球化学及其形成构造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王丽萍;天水市传统民居的空间特质及装饰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匡永生;秦安—天水地区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D];兰州大学;2007年
9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姬孝忠;天水地区山地大扁杏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曾泽元 程寅生 记者 王成;共建新天水 共享新繁华[N];杭州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侯若志;天水记忆:追溯撤地建市[N];天水日报;2005年
3 江南翁迪凯;民间反扒“杭州模式”破冰[N];人民日报;2008年
4 金晓琼;“杭州模式”:民间反扒的破冰之举[N];人民公安报;2008年
5 诸盟仁;杏林丰碑[N];天水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吴凯飞;范三畏:从图腾入手研究伏羲[N];天水日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漆艳 孙志军 陈少娟 杨栋;重温光辉史 永葆先进性[N];天水日报;2006年
8 ;天水教育辉煌30年[N];天水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孔令泉;民间反扒组织始获合法身份[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10 通讯员 程寅生 记者 陈玮;杭州有了全国首家反扒协会[N];杭州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