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光,刘继顺,宫丽,李晓波;辽宁省早前寒武纪两类不同花岗质岩石元素地球化学模型及意义[J];地质与勘探;2004年01期 |
2 |
黄万夫;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3期 |
3 |
艾宪森
,张天祯
,张成基
,王来明
,王世进
,游文澄;石迹耿千秋——怀念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曹国权先生[J];山东地质;2001年Z1期 |
4 |
黎彤;袁怀雨;;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J];地球化学;2011年01期 |
5 |
李起彤;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J];中国地震;1987年04期 |
6 |
梅华林,于海峰,李铨,左国朝;甘肃敦煌-北山早前寒武纪岩石组合-构造初步框架[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7年04期 |
7 |
李俊建,沈保丰,李双保,毛德宝;辽北—吉南早前寒武纪大陆壳的地质特征和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1998年01期 |
8 |
;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78—1981年各期目录[J];地质调查与研究;1981年04期 |
9 |
张秋生;初论中国早前寒武纪区域成矿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2年S1期 |
10 |
Γ.ВРучкин;田书文;;前寒武纪层状多金属矿化作用的演化[J];地质调查与研究;1987年01期 |
11 |
Philip England;这声;;对流引起的增厚大陆岩石圈热边界的消除[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5期 |
12 |
刘凤山;欧洲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4期 |
13 |
从柏林,王清晨;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引起的新思维[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9期 |
14 |
耿元生,万渝生,沈其韩,李惠民,张如心;吕梁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框架[J];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
15 |
Э.А.Лазаренко;隋延辉;;副矿物是岩浆演化和早前寒武纪岩石圈形成的指示剂[J];世界地质;1987年02期 |
16 |
关广岳;;论早前寒武纪超大型矿床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9年04期 |
17 |
李曙光,张宗清;华北太古代上地幔钕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对该区岩石圈地幔不均一性的制约[J];地球化学;1990年04期 |
18 |
顾德林,李志忠,李龙,印纯清,陈文仁;冀东迁安铁矿区早前寒武纪硅铁岩矿层褶皱变形序列[J];现代地质;1990年03期 |
19 |
А.М.Ахмедов;Ю.Б.Богданов;;苏联早前寒武纪地层对比及划分原则和方法[J];地质调查与研究;1991年04期 |
20 |
焦述强;金振民;;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96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