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电性结构及其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摘要】:正青藏高原的MT二维电性结构模型表明,青藏高原分为五个不同的电性构造块体, 各块体之间由深延至软流圈顶面的极高阻物质分开,其电阻率高达5000-10000Ωm。这五个不同的电性构造自南而北分别对应于南喜马拉雅构造;北喜马拉雅构造;冈底斯构造;羌塘构造与昆仑山构造。除南喜马拉雅构造外,各电性构造带在位于15—20km深度上均有一低阻薄层,厚约1-2km,称为第一低阻层。在北喜马拉雅与冈底斯构造带之
|
|
|
|
1 |
秦建华;冉敬;沈敢富;杜谷;;高喜马拉雅康布马曲和波曲河流放射成因~(87)Sr源岩追踪研究[J];地质论评;2007年04期 |
2 |
何治亮,刘继顺;青藏高原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查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年02期 |
3 |
王大可;青藏高原空白区首批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验收会在成都召开[J];地质通报;2003年05期 |
4 |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植物学科研领域巡礼[J];生命世界;1978年02期 |
5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6 |
谢贤群;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的分布特征[J];科学通报;1983年23期 |
7 |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
8 |
张荣祖;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哺乳类》[J];兽类学报;1988年01期 |
9 |
季国良,江灏,柳艳香;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汽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1989年01期 |
10 |
顾国安,张连弟,黎泽斌;青藏高原碱土的发生类型[J];土壤学报;1992年04期 |
11 |
李希光;;世界第一高峰“变矮”了吗?[J];科技潮;1994年10期 |
12 |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J];冰川冻土;1996年03期 |
13 |
边巴次仁,陈万隆,周锁铨,王革丽;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4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15 |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1998年06期 |
16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17 |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8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19 |
王国刚;;神奇的“中华水塔”[J];少儿科技;2002年02期 |
20 |
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周才平,高俊琴;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