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摘要】:正根据各个时期煤和蒸汽盐的分布特征,从古气候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大陆板块自中生代以来的运动规律,由此表明整个大陆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是不均一的,中生代以来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J1-J3,为快速南移阶段,平均速度约2.6cm/a,早期呈明显的顺时针旋转;第二,K1-K23,为反向运动的回返期,平均速度较低,为-1.03cm/a,晚白垩世时期整个陆块呈逆时针旋转,为慢速北移阶段;第三,K32-Q4,陆块又重新向南移动,平均速度由西向东为2.1—3.1cm/a,呈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即为再一次的快速南
|
|
|
|
1 |
王海黎,洪华生;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式[J];海洋科学;1996年02期 |
2 |
B.G.Amov
,邓访陵;铀因和钍因铅演化:同位素连续演化的动力学模式[J];地球与环境;1986年06期 |
3 |
V.M.Kudvmov;Yu.M.Sarkison;张立平;;沉积盆地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及其在含油气区预测中的应用[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4 |
陈洪松,邵明安;NaCl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动力学模式的影响[J];水利学报;2002年08期 |
5 |
王博;刘耀炜;孙小龙;;地下流体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08年03期 |
6 |
丁宁;张扬;刘全;肖德龙;束小建;宁成;;电感分布对双层丝阵Z箍缩内爆动力学模式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
7 |
莫兴国;刘苏峡;林忠辉;;植被界面过程(VIP)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式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9年02期 |
8 |
黄岁樑;;不同粒径泥沙共存吸附动力学模式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6年02期 |
9 |
姚德良,冯金朝,谢正桐,王明珠,何圆球;红壤地区近地层大气与上层土壤的相互作用动力学模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0 |
张书函,康绍忠,蔡焕杰,聂光镛;天然降雨条件下坡地水量转化的动力学模式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1998年04期 |
11 |
林振山;;市场变化对不同企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J];经济管理;2003年22期 |
12 |
陈玲玲;林振山;梁仁君;;草原生态食物链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3 |
李慧林;李忠勤;沈永平;王飞腾;王文彬;;冰川动力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冰川变化预测的适应性[J];冰川冻土;2007年02期 |
14 |
卢敬华,陈伟;植被覆盖与土壤水分的动力学模型[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5 |
高会旺,孙文心,翟雪梅;水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分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6 |
马文静,苏旭,涂德龙,都昌庭;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构造动力学模式探讨[J];地震;2000年02期 |
17 |
江立文;兰蔚;;三种不同类型难降解染料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模式的研究[J];江西科学;2010年01期 |
18 |
Г.Б.Левашев
,А.Г.Куличенко;西滨鄂霍茨克碰撞-增生系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和地洼构造形成的可能条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年03期 |
19 |
廖文卓,陈松;厦门篔筜湖疏浚沉积物对海水中铅铜镉吸附的动力学[J];台湾海峡;1989年04期 |
20 |
曾晓东,王爱慧,赵钢,Samuel S.P.Shen,曾庆存;草原生态动力学模式及其实际检验[J];中国科学C辑;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