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个体暴露测量及其在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臭氧个体暴露水平的因素,定量评估臭氧个体暴露测量在健康效应研究中的优势。方法采用定群研究设计,招募43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4次随访。每次随访,对志愿者进行为期3天的臭氧个体暴露测量,同时获取研究期间上海市固定站点的臭氧最大8小时日均数据和气象数据,并要求志愿者记录3天内的活动模式,随后进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呼吸道炎症生物标志)的检测。采集颊粘膜脱落细胞,运用Simple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颊粘膜脱落细胞样品中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利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检测相应编码基因NOS2A的甲基化水平。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基于固定监测站点的臭氧浓度与个体暴露水平的关系及影响个体暴露水平的因素;比较个体臭氧暴露与监测站臭氧浓度在评估呼吸道健康效应的差异。结果研究期间,基于固定监测站点的臭氧浓度是个体臭氧暴露水平的2~3倍,且两者的相关性较低(R_(M~2)=0.24)。研究发现,个体臭氧暴露水平与通风条件和室外活动时间成正比,与室外温度、湿度成反比。在滞后时间为0-8小时的情况下,个体臭氧暴露水平每增高10μg/m~3可引起FeNO水平增加8%(95%CI:0.21%,3.42%),iNOS水平增加15.58%(95%CI:5.02%,27.21%)和NOS2A甲基化水平降低0.17(95%CI:0.03,0.31)%5mC。基于固定监测站的臭氧浓度对气道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的影响均明显减弱,且模型拟合度降低。结论基于固定监测站点的臭氧浓度不能很好地评估臭氧个体暴露水平,而后者更多地受到气象条件和个体活动模式的影响。基于固定监测站点的暴露测量会显著低估臭氧对呼吸道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的影响。
|
|
|
|
1 |
牛越;陈仁杰;蔡婧;夏永杰;阚海东;;臭氧个体暴露测量及其在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A];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C];2018年 |
2 |
傅志俭;宋文阁;;医用臭氧与疼痛临床[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
3 |
彭彥彬;陳康興;賴嘉祥;王信凱;;南台灣秋季高空臭氧與前驅物之相關性解析[A];第九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双门论坛论文集[C];2012年 |
4 |
郑明锋;杜文静;;臭氧冰对鱿鱼保鲜效果研究[A];第五届全国冷冻冷藏产业(科技、管理、营销)创新发展年会论文集[C];2013年 |
5 |
马晓蕾;潘慧鑫;;臭氧冲洗仪的研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
6 |
王玉明;;关于臭氧靶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考与对策[A];第三届全国穴位埋线疗法经验交流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暨中国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申报筹备工作协调会、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穴位埋线疗法》评议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穴位埋线技术培训班针灸推拿传统与创新手法培训班论文集[C];2015年 |
7 |
汪斌;石关桐;;医用臭氧在骨伤科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
8 |
李培君;张艳华;华则科;鲍吉红;董金怡;;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防治蔬菜病害研究初报[A];第十九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庞维海;高乃云;尹大强;楚文海;;饮用水中滴滴涕的臭氧降解[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10 |
陆江;田双红;熊亚;;两相臭氧催化氧化对氯苯酚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