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热浪对居民不同死因别超额死亡的影响。方法运用病例交叉分析,采用单向回顾性对照,选择死亡发生前n天(热浪天数)的与病例期可比的一段时间为对照期。分别计算滞后期为0~8d,病例期分别为"n±3d"时的各OR值,选择最高的OR值,分析这一年半期间的每次热浪过程引起不同原因超额死亡的滞后天数、持续时间和危害大小。结果 1999年1月1日~2000年6月30日期间共发生5次热浪。第一次持续9天,最高气温为38.8℃,湿度较低,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的OR值分别为1.449(χ~2=6.052,P=0.014)、1.400(χ~2=1.021,P=0.312)和1.765(χ~2=3.064,P=0.080);第二次热浪持续3天,最高气温为36.8℃,湿度较高,本次热浪与各种死因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第三次热浪持续7天,最高气温为41.5℃,湿度较高,非意外死亡、死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OR值分别为2.133(χ~2=30.026,P0.001)、2.588(χ~2=11.082,P=0.001)、2.278(χ~2=8.203,P=0.004);第四次持续3天,最高气温为39.6℃,湿度较低,对各种死因别的死亡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第五次热浪持续4天,最高气温为37.4℃,湿度较低,非意外超额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的OR值分别为和1.525(χ~2=6.040,P=0.014)2.333(χ~2=5.625,P=0.018)。结论 (1)热浪对居民死亡有影响,一般存在2~3天滞后期;(2)热浪期的气温、持续时间及湿度对热浪期的死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