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RNA对辐射损伤后肠道免疫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 RNA 对辐射损伤后肠道免疫的影响。方法:BALB/c 小鼠于实验前一天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对照组和小肠 RNA 组,设照后6h、1d、3d、5d 共4个时间点,用~(60)Coγ线进行腹部一次照射,剂量率为(228.03-249.12)cGy/min,剂量为1150cGy。于照后1-3h 采用局部肠腔扩张注入法给小鼠空肠肠腔内注入小肠 RNA,照射对照组小鼠只在肠腔内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于照后不同时间点麻醉解剖小鼠,观察以下指标: [1]以免疫浊度检测法检测小鼠肠黏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的变化; [2]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周期的变化; [3]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 P53蛋白表达的变化; [4]TUNEL 法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5]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化学发光强度的变化。结果:小鼠受到剂量为1150cGy 的~(60)Coγ线照射后: 1.肠黏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照后1、3、5d 照射对照组和小肠 RNA 组小鼠肠黏液中免疫球蛋白 sIgA 和 sIgG 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且小肠 RNA 组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P0.01);在照后3d 处于最低值时,小肠 RNA 组 sIgG 含量与照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至照后5d 小肠 RNA 组 sIgG 含量有所回升(P0.01)。 2.淋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 G1期细胞百分率在照后6h 开始增高,照后1d 升到最高 (P0.01),S 期细胞百分率呈持续性降低,至照后3d 降至最低(P0.01),G2期细胞百分率照后3d 明显升高(P0.01)。小肠 RNA 作用后,与照射对照组相比,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 G1期细胞百分率于照后3d 显著降低(P0.01),G2期细胞百分率也降低,S 期细胞百分率至照后3d 显著升高(P0.01);②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凋亡率于照后6h 明显升高,照后1d 升到最高(P0.01),照后3d 有所下降。小肠 RNA 作用后,与照射对照组相比,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③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 P53蛋白的表达在照后6h 显著升高,照后1d 升到最高(P0.01),照后3d 有所下降。小肠 RNA 作用后,与照射对照组相比,P53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④小肠 RNA 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照射后, 照射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化学发光强度呈持续性增高,照后3d 升至最高 (P0.01)。小肠 RNA 组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化学发光强度从照后6h 起一直低于照射对照组,至照后3d 明显低于照射对照组(P0.01)。结论:本实验条件下:①电离辐射可引起小鼠肠道体液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与细胞免疫相关的淋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且具有一定的时程特性;②小肠 RNA 作用后,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减少自由基生成、调控 P53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来增强 sIgA、sIgG 的分泌,促进肠道免疫损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