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摘要】:依据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生产集中度,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层面综合考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Ⅰ指数验证了甘肃各地粮食生产总量数据的空间特性,对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甘肃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5%;各市(自治州)粮食生产变化空间差异性明显;尤其是2000年后,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河西和陇东地区在全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甘肃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耗散结构分析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城镇化、工业化因素通过比较经济效益对全省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并且这一支持政策对四大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粮食生产促进效应存在差异,体现在对陇中、陇南等低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对河西、陇东等相对收入较高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最后,提出了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全省粮食安全。